外媒中国新冠肺炎防疫经验与全球卫生治理与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大众来讲是一次危机事件,危机事件有三个特点:突发和不可预知、给人带来紧张和压力、惯常初始方法无法解决。在面对突然的或长期持续的巨大压力时,我们会进入一种叫“应激”的状态。   应激(Stress)指的是当一个生命体所面对的事件(比如此次的疫情)打破了自己的平衡和承受能力,或超越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时,所产生的一种应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模式。   因为本次疫情持续的时间较长,且仍在发展,所以人们通常会处在一种慢性的应激状态;应激状态通常被分为警觉反应期、抵抗期和衰竭期。在应激的前两个阶段时会有的变化:1.焦虑与恐惧: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我们中有50%以上的人会因为病毒在传播性和致死性上的未知而感到焦虑和恐惧,会总担心肺炎会降临到自己或他人身上。2.怀疑、疑病: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有20%左右的人会担心自己已经被感染新型肺炎了。   因为怀疑,对自己或他人的各种变化变得更加敏锐,也可能出现往坏处解读各种信息、夸大严重后果和低估自己应对能力的倾向,比如可能我们咳嗽两下就立刻怀疑自己得肺炎了。3.易波动:在疫情压力和其他压力与事件中,我们的情绪会变得更为波动,变得更容易受到惊吓或恐慌。4替代性创伤:如果你在这个宅家的春节,频繁刷头条后,产生了胸闷、头晕、心脏难受、失眠、做噩梦等症状,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那你也许不是病于冠状病毒,而是病于信息过载: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因为持续   替代性创伤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意思是当我们在目击他人所经历的灾难时,因为共情,而间接导致自己的身心出现困扰,甚至有可能产生精神崩溃的现象。      5.回避心理:我们会因为我们对病毒和疫情的担心和恐惧不再去一些我们平时可能会去的地方,医院、超市、菜市场等。   毕竟适当且必要的回避行为是能够保障我们的安全的。   6.强迫行为:由于压力,我们会变得怀疑,并想要更多的确定性,所以我们可能因此出现一些强迫行为,比如频繁、持续地洗手,不断喷洒酒精消毒、不停地检查口罩的佩戴、不停刷手机以获取最新信息等。   7.同情疲劳。指的是经历过太多感同身受的同情后产生的淡漠情绪,比如你觉得自己好像很冷漠无情,其实并不是,这是因为你在短时间内高强度的接触到了太多的不幸讯息,心理上承受不住了,于是产生了这样一种“心理隔离”的自我保护机制。它的启动是在告诉你:你的心很累了,它需要休息一下。所以当你察觉到自己已经无法负荷更多负面信息时,你应该放下手机,主动隔离相关信息,让自己的情绪平稳下来。   8.愤怒敌对情绪有的人会错误认为自己被隔离是受到了人格的侮辱或者被歧视,而产生愤愤不平的情绪,甚至有的人会出现敌对态度,争吵、不合作、辱骂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或医务人员等。   9.“谈楚色变”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恢复到武汉以前的样子,感觉那种完全自由的状态还是遥遥无期”   好多外省的人说道武汉,大家多少有一点“谈虎色变”,主要源于幸存者偏差,意思是指,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时,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   比如“读书无用论”!   如今很多人在说,谁谁谁当初没好好上学如今照样挣大钱,而好多用功读书的人,毕业后反而不如那些没好好学习的人混得好,得出“读书无用论”的结论。   据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官方口径,可以算出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8.7%左右;可以看出学历低的人数远高于学历高的人数,所以即便低学历者成功率远低于高学历者,也照样会导致低学历者出现大批成功人士。对于高学历者,普通人既会   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些“沉默的数据”,才产生「读书无用」这种错误结论。   据WHO(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古特雷斯说:“新冠病毒不仅攻击我们的身体,也造成人们越来越多的心理痛苦。诸如失去亲人的悲伤、失业造成的打击、隔离与活动范围受限、家庭收入减少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恐惧等,都可能导致心理痛苦。”   他指出,要密切   在这一时期,人们出现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是正常的,但我们还要注意新冠病毒可能导致的更深远影响。   譬如,原本应该看护病人的家庭成员无法与患者直接接触,甚至不能探望;医护人员要严格做好防护工作、限制肢体接触等;没有机会说再见就失去亲人的痛苦;儿童因为疫情而停课,只能长时间滞留室内活动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在居家隔离期间,面临心理问题,可以试着:1、接纳改变2、更好地与情绪共处:我们可以通过接纳情绪、合理宣泄情绪、与他人诉说,和照顾自己的情绪的方式让我们在疫情中更好地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尝试些心理学上普遍认可并有效的放松技术,如腹式呼吸、着陆技术、肌肉放松技术等。着陆技术:①如果你发现自己极度担心或焦虑,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②感觉一下双脚跟地面的接触,身体跟椅子的接触。③动动手指头和脚趾头,用心感受他们的存在与带给自己的感觉。④环顾一下四周,快速地命名一下你所看到的各种东西,颜色、形状、物品名称都可以。 ⑤想一想一个你爱的或者深爱你的人的面容。或者你记忆中让你感觉到轻松或愉快的经历(例如第一次吃炸鸡、吃雪糕、和朋友或家人远行、一个温暖惬意有浓浓咖啡香的下午等等)。⑥哼唱你喜欢的童年时的歌。⑦腹式呼吸。3.呼吸正念冥想   呼吸是引领我们返回身体、感觉和心灵的美妙媒介   通过正念呼吸,我们能够认识到身体就是自己的家。我们可以这样说:吸气,我觉察自己的身体;呼气,我对整个身体微笑。   接着,从注意整个身体开始,然后注意身体的不同部位:吸气,我觉察自己的整个身体。呼气,我释放身体的所有紧张。我们可以由头部开始,然后在脚趾结束,或者由脚趾开始,逐步向上。我们的意识能够完全觉察身体每一个部位的存在,并以正念的能量拥抱它,容许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放松下来,释放心中的紧张感。然后我们开始修习注意身体的每一部位:吸气,我觉察自己的头脑。呼气,我对头脑微笑。   我们可以为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送上一个吸气与一个呼气,以正念之光“扫描”自己的身体:   吸气,我觉察自己的眼睛。呼气,我对眼睛微笑。   最后,我们可以用十分钟、十五分钟或是二十分钟的时间,逐步以正念的能量扫描身体,向每一个部位微笑,帮助每一个部位释放紧张。   总之,肺炎大概结束的一天就是在疫情中百姓有了安全感,心“定”了。   “定”,也就是镇定,英文单词是equanimity,其拉丁词根含义为“平静”和“意识”,就是意识处于一种完美的、不可动摇的平衡状态。比如门铃响了(你必须去问是谁),比如有人向你伸手要和你握手(你必须也伸出手),在心理学上,这种在特定情况下驱使你必须做出反应的局面,我们称之为需求性特征。   但是一旦你处于“定”的状态,这种局面就只剩下了特征,没有需求了——也就是说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没必要一定要按照固定模式反应,可以先考虑考虑再说。   佛教大师卡马拉讲过一个拂晓在恒河上行船的故事:船的左边,第一缕晨曦照亮了古老的佛塔和庙宇,让它们散发出玫瑰色的光芒。船的右边正在举行传统的火葬,尸体在火堆上熊熊燃烧,冒出滚滚黑烟,众人不断哀号。左边是美景,右边是死亡,但只要心中有“定”,就可以同时容纳这两者。   当你面对那些会对你情感造成巨大冲击的局面时,比如你或者你亲密的朋友痛失挚爱,这时候就要用意识深处的那份“定”,保持中立,胸怀宽广,不为琐事而耿耿于怀。   最后,生活中,你应该从哪里寻求安全感呢?安全感可以来自人、场所、记忆、想法以及理想,能让你没有戒心,为你提供保护,帮助你积攒力量和智慧,那就是一个好的庇护所。   比如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种庇护可能来自母亲的拥抱、临睡前父母讲的故事,或者和朋友们出去疯玩的经历。   探索属于你自己的“大脑庇护所”   把你所能想到的所有庇护所都写在横线上。在________里我找到了庇护。我去________寻求庇护。我是________。我来自________。这里有________。_______流过我的心田。我和________在一起。如果你还有其他形式的庇护所,你也可以写出来。把你的意识带到庇护所去,体会一下,用你的身体去体会,想一想在这里,对你的身心有什么好处。让它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让你从它那里获取力量,让它给你挡风遮雨。你在意识深处轻柔地说:“我在___找到庇护了。”在肺炎中有了“庇护所”,疫情大概就结束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nz.com/fyqjfy/103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