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生活中有很多人出现慢性泄泻,却并不重视这个毛病,认为不就是大便不成形吗,或者不就是大便有点像水一样吗!没有影响吃,没有影响睡,也没影响工作。唯一的麻烦就是排便次数多了点,忍忍就过去啦。孰不知慢性泄泻是很多疾病的源头。
慢性泄泻不是小问题,但是西医对于慢性泄泻并没有很好的办法,而中医对于慢性泄泻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具体中医如何巧治慢性泄泻呢?我们不妨用金陵名医——张钟爱教授的妙招一试,找回一身轻松!
图为:张钟爱教授正在接受访谈
张钟爱教授
5月坐诊时间:
5月6日、5月27日
个人简介:
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
南京市名中医;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对内科诸病、疑难杂症的治疗具有丰富经验,曾在省内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受到业界一致认可。在年受邀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录制“金陵膏方”专题节目,播出后反响巨大,得到患者广泛好评。
专业擅长: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慢性泄泻、失眠、老年慢性疾病、骨质疏松等的治疗,尤其对中医养生及膏方调理有独到心得,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音频没听够?
这里还有更全的文字版??
问:中医上,慢性泄泻的病因是什么?
张钟爱教授:中医上,造成慢性泄泻主要有脾虚、湿盛两大原因,当然造成脾虚和湿盛的原因也有很多很多,比如说受寒,饮食的影响,季节的影响,还有本身先天的不足等等。概括起来就是“脾虚湿盛”这四个字,这是慢性泄泻的主要病因。因此,治疗起来就是健脾祛湿。
问:多发于夏秋季节,症状较为相似,泄泻和痢疾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张钟爱教授:夏秋之间,我们中医叫长夏,这个季节本身在五行里属于脾,长夏的特点就是暑、湿,容易克制脾,所以这种病多发在长夏季节。西医里,泄泻是没有炎症的,没有细菌感染的,而痢疾是由痢疾杆菌造成的,中医讲泄泻主要就是大便不成型、次数增多,而痢疾会伴随里急后重,比如腹痛、红白粘液,甚至于有发热的症状。所以,从中医上来说,一般痢疾是不能止的,需要清利湿热,泄泻因为是脾虚,所以是可以止的,所以这两者是不同的。
问:根据临床症状不同,慢性泄泻的分为哪几种类型?
张钟爱教授:慢性泄泻大体上可以分为这几种类型。一种就是脾虚,虚证。第二种就是寒湿,第三种是湿和热,这两种都属于实证。第四种就是肝脾失调,虚实夹杂证,这种泄泻会伴随腹痛,和情绪紧张有关,就是现代医学里的肠易激。大概就是这几种类型,具体再分型就需要临床再去判断,不能自己去上网查找。
问:针对症状不同的慢性泄泻,中医上如何分型治疗?
张钟爱教授:如何治疗,只要把分型辨证清楚,治疗起来就比较简单了。如果是脾虚,那就健脾;如果是寒湿,那就要温化寒湿;如果是湿热的,我们要清热化湿;如果是肝脾失调,那我们就疏肝健脾。当然,有些证型之间有交叉的,那我们到时候再去兼顾治疗。
问:慢性泄泻的患者不宜吃哪些食物?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张钟爱教授:所有寒凉性的、刺激性的、油腻的食物都不能吃,吃了会增加大便的溏薄程度。还有的人喜欢吃蜂蜜,在泄泻的时候就不要吃了。黑芝麻、核桃这些油脂比较高的食物也不适合吃。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山药、冬瓜。纤维太粗的也不要吃,因为纤维会促进肠胃蠕动。生活上,要注意不要受凉,尤其是局部不要受凉,作息规律不要熬夜,保持情绪稳定,因为情志的刺激也会刺激肠道。
结语泄泻为病与平日的摄食起居密切相关,在选择药物治疗的同时,日常起居上也同样需要注意:避寒远湿,勿贪凉,慎饮食。健脾养胃的食品有多种,多兼有其他保健功能,如具有补中、淡渗、健脾作用的大米、薏苡仁、大枣、山药、南瓜;开胃消食止泻的大蒜、洋葱等,对调解脾胃,促进消化功能可发挥作用,但多适用于脾虚胃寒患者,如脾胃有热,实热体质的人则不宜食用。
▼
▍版权声明:
○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
猜你喜欢
?科学抗癌,关爱生命,看权威肿瘤专家全面解读癌症
?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怎样做最有效?
?癌症预防和术后治疗有多重要,看完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