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这么一句话:人与万物,春生、夏长、秋收,以及冬藏。冬天,万物收藏,有的冬眠、有的减缓生长节奏、有的蛰伏,人也是这样,所以难免滋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健康问题。那么天气寒冷之后可以用针灸养生吗?
天气渐冷,人与大自然阳气逐渐减少,许多疾病容易发生,特别是虚寒性体质的人,会得感冒、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颈肩腰腿痛、肩周炎、腹痛、腹泻、痛经等疾病。另外,寒冷也容易引发一些旧疾。这是由于寒邪损伤人体阳气,致使经络不通而成。
针灸疗法通过温通经络治疗冬季常见病具有独到之处,疗效明显。经络系统内属腑脏,外络肢节,沟通表里内外,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与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作用。
温针是冬季针灸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艾条燃烧产生的温热感利用针身传递到深处穴位中,让针感与温热感“强强结合”,两者的共同作用,更能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从而达到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从而起到了更好的治疗保健作用,所以针灸养生方法在冬季养生方面就有着独到之处。选择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进行艾灸,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从而达到与夏季“冬病夏治”一样的目的。
在治疗上,温针方法可治疗中风、面瘫、哮喘、感冒、关节退行性病变等症。尤其是关节退行性病变症,由于中老年人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气血运行不畅,加之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引起经脉不通而发病,温针可起到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温经通络的作用。此外,哮喘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冬季也可利用“冬至灸”的方法以加强“夏治”的作用。
冬季针灸主要针对的穴位是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神阙穴、大椎等,达到温壮阳气的作用,方便,安全,有效。例如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可预防中风、感冒;灸足三里,能健脾胃、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灸神阙,可治疗阳虚的慢性腹泻等症。所以,对于免疫力低、体质虚弱、易感冒、慢性泄泻、四肢欠温、畏寒、局部关节冷痛等有阳虚症状的患者,都可以使用针灸的方法进行养生保健。
除了针灸治疗外,冬天的生活起居和饮食等方面的调理也很重要。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指出了冬天的健康思想应该是“藏”。
为了顺应自然之道,应该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减少活动少出汗,精神内收,安静自若,如蛰伏的虫子般少私寡欲。结合冬天的特点是寒冷和干燥,饮食方面需要适当选择补气助阳、滋阴润燥的食物,例如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还要适当减少洗澡次数,用保湿唇膏、润肤膏等进行保湿。
周伟成
副主任中医师
九三学社,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一直从事运动医学10余年,为中国国家射击队、浙江帆船帆板队、重竞技(举重、摔跤、柔道、摔跤、武术、拳击等)、射击队、羽毛球队、网球队、乒乓球队等提供医疗保障工作,为多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全国冠军进行医疗保障。参加了年、年两届城市运动会,年、年、年三届全运会,年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并获得了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颁发的“年北京奥运会特殊贡献个人”称号。擅长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运动损伤,颈椎病(头晕、头痛、眼胀、恶心、手麻痛),落枕,急慢性背痛(胸椎小关节紊乱、慢性背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急性腰椎后关节紊乱),肩周炎,肩袖损伤,网球肘,鼠标手(颈肩综合症、腱鞘炎),膝关节痛(滑膜炎、韧带损伤、软骨软化、骨质增生),足踝关节损伤,足跟痛等各种脊柱及四肢软组织损伤疾病。
坐诊时间:
一门诊:周二上午、周四上午、周六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