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喂养不良病后失调慢性腹泻,怎么办

免费学习技能,提升管理能力;

拓展人脉资源,结识更多朋友!

报名

虽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都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很多由于喂养不当导致孩子不健康。最近收到很多家长反馈,我家宝宝面黄肌瘦、经常性腹泻,是得了疳积吗?

1什么是疳积?

疳积是由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以面黄肌瘦、毛发稀疏枯焦、腹部膨隆、精神萎靡为特征。一般对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常见于小儿喂养不良、病后失调、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病等。

2疳积是如何形成的?

脾胃失调是疳积形成的关键。如进食无度,饮食没有规律,壅滞中焦,损伤了脾胃,不能运化输入的食物形成积滞。导致食物无从运化,脏腑肢体失调,身体日渐瘦弱,气阴耗损终成疳证。也可能因饮食不干净,感染虫疾而耗夺食物精微,气血受损,不能滋养脏腑筋肉。久而久之成疳。

3疳积辨证要点

主症:精神疲惫,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干枯。大便不成形,便溏,完谷不化,四肢不温,唇舌色淡,脉搏无力,属脾胃虚弱;同时嗜食无度或口味古怪,肚胀,时有腹痛,磨牙,舌淡,脉细弦者,属虫毒为患。

分析:若脾胃为饮食所伤,无以化生气血,肌肤毛发不得濡润,故见疳积主症。脾胃运化无权则便溏,脾不化湿,水谷杂下而完谷不化。脾阳不足则四肢不温。唇舌色淡,脉细无力为脾虚积滞之象。若虫积腹中,脾胃受伤无以化生气血而成疳积。诸虫扰于胃肠则食异物或嗜食无度。木侮脾土故脘腹胀大,时有腹痛,睡中磨牙。脉细而弦是土虚木盛,舌淡是脾胃虚弱之象。

治则:健脾化滞,驱虫消积。

处方:取胃募、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或补泻兼施。穴取中脘、四缝、足三里。

方义:疳疾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致,脾胃乃后天之本,若脾胃功能旺盛,则生化之源复。取中脘以和胃理肠,足三里扶土以补中气;四缝为奇穴,是治疗疳疾的经验效穴。

随证选穴:脾胃虚弱加章门、脾俞、胃俞、公孙;感染虫积加巨阙、天枢、百虫窝;潮热加三阴交;睡眠不宁加间使。

?疗法一

取穴:四缝(双)。

操作规程:用三棱针挑治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一手固定被刺部位,另一手持三棱针以15°~30°角刺入2~3mm后,上挑针尖,挑破皮肤或皮下组织,继用手轻轻挤出黄色液体或血液,随之用消毒棉球擦去,直至挤不出液体为止。

疗程:隔日1次,4次为1个疗程。

?疗法二

取穴:第一组为四缝(双),第二组为中脘、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第一组用三棱针挑治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一手固定被刺部位,另一手持三棱针以15°~30°角刺入2~3mm后,上挑针尖,挑破皮肤或皮下组织,继用手轻轻挤出黄色液体或血液,随之用消毒棉球擦去,直至挤不出液体为止。第二组穴用亳针刺法,中脘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用补法。对婴幼儿可采取速刺不留针。重症疳积之第二组穴用灸法。

疗程:每3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疗法三

取穴:第一组为四缝(双),第二组为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内落枕(双)。

操作规程:第一组用三棱针挑治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一手固定被刺部位,另一手持三棱针以15°~30°角剌入2~3mm后,上挑针尖,挑破皮肤或皮下组织,继用手轻轻挤出黄白色液体或血液,随之用消毒棉球擦去,直至挤不出液体为止。第二组穴用毫针刺法,得气后出针,速刺不留针。

疗程:每日1次,3~6次为1个疗程。

?疗法四

取穴:第一组为四缝(双),第二组为足三里、百虫窝(双),病久体弱者配脾俞、胃俞。

操作规程:第一组用三棱针挑治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一手固定被刺部位,另一手持三棱针以15°~30°角剌入2~3mm后,上挑针尖,挑破皮肤或皮下组织,继用手轻轻挤出黄白色液体或血液,随之用消毒棉球擦去。

第二组穴用毫针剌法,足三里用补法,百虫窝用泻法。配穴用艾条悬灸。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

宝宝所以家长们在喂养宝宝的时候一定要特别小心和注意,不是吃的越多越好,也不是天天吃肉,要合理搭配营养,喂养不良只会损伤孩子脾胃,切不可孩子得了疳积才来调理。

热门专业:中医康复按摩,健康管理师、催乳师,小儿推拿,针灸,育婴师,产后康复,艾灸,正骨,足疗,骨盆修复,刮痧拔罐,养老护理、美容师、茶艺师等。

报名地点:哈尔滨南岗区大成街号

-/

报名

网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nz.com/fyqjfy/53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