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年暨第十八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与9月21日在福州盛大召开,本次会议将以“推动结核防治与呼吸学科的历史性回归”为主题,围绕呼吸病学亚专业领域,开展广泛学术交流,全方位占线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新理念、新技术、新进展。
此次会议国内外顶级专家云集,可谓是呼吸系统领域的一场饕餮学术大餐,逾多名全国各地呼吸领域的医疗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共襄盛会。
下面一起来分享一下呼吸领域顶级大咖们的精彩的学术报告吧!
瞿介明教授:中国HAP/VAP诊治指南更新的要点
瞿介明教授作为首发的演讲教授,介绍了中国HAP和VAP诊治指南更新的要点,包括了定义、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病原学-耐药概况、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共七大方面。
在流行病学上,HAP发病率总体上呼吸监护室高于普通病房,耐药病原菌感染的死亡率显著升高。其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高龄、误吸,基础疾病,免疫功能受损,意识障碍,严重创伤或头部受伤,电解质紊乱,长期卧床等)和非宿主因素(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有创操作等)。而发病机制包括内源性(误吸)、外源性(吸入)和少见途径(血行传播、邻近组织散播和污染器械感染)。
瞿介明教授进一步介绍了HAP/VAP的病原学和病原体构成概况,他表示我国HAP/VAP的病原普构成与外国有所不同,鲍曼不动杆菌是首位分离菌,其他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医院,而肺炎克雷伯杆医院;老年人铜绿假单胞菌的比例有所增加;另外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MDR铜绿假单胞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除了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CRE)外,VAP中其他MDR病原菌发生率通常高于HAP;现在CRE呈上升趋势,尤其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最重要的耐药危险因素是近3年内静脉使用过抗菌药物。
瞿介明教授进一步介绍当前诊断仍以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为依据,经过训练的技术娴熟的医师操作肺超声有助于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病原学的诊断,建议使用非侵入性的呼吸道标本半定量培养。同时瞿教授介绍了五步诊疗思路,即判断HAP/VAP诊断是否成立-合理安排病原学检查-根据耐药风险和严重程度及时启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动态评估效果尽可能转为目标治疗-失败再评估。对于生物标志物的选择,他推荐监测血浆PCT水平,有助于VAP的诊断、指导抗菌药物的疗程。
瞿介明教授同时也介绍了治疗策略,认为经验性抗菌治疗的原则是掌握时机并评估耐药的危险因素。经验性抗菌治疗上,对于HAP(非VAP)的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建议非危重症患者,MDR菌感染低风险组采用单药治疗,MDR菌感染高风险组采取单药或联合治疗,对于危重患者采取联合治疗。他认为除了抗感染治疗意外,抗感染之外的治疗应强调综合治疗,突出呼吸危重专业特色。至于预防的策略,瞿教授提出总体策略是尽可能减少和控制各种患病危险因素,对于HAP的预防应该遵守相关制度,减少误吸,减少上呼吸道和/或消化道病原菌定植,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加强患者管理;而对于VAP的预防应该预防误吸、减少定植、减少使用有创通气和集束预防。
钟南山院士:慢阻肺早期诊断进展
今天早上,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再一次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治”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强调我国的COPD防治策略应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钟南山院士首先介绍了年在全球有约万人死于慢阻肺,较年增加了11.6%。我们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维持治疗策略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