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国际呼吸杂志,,40(09) :-.DOI:10./cma.j.cn--
免疫治疗是继放化疗、靶向治疗之后,近年来晚期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目前应用于临床免疫治疗的主要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它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增强T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抑制肿瘤[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增强细胞免疫抗肿瘤效应的同时,也有可能增强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导致免疫耐受失衡,出现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adverseevents,irAEs)[2]。irAEs可以累及人体的任何器官,据统计有接近2/3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irAEs[3,4],主要包括乏力(16%~37%)[5]、皮肤毒性(34%~45%)[6]、结肠炎(8%~22%)[7]、肝炎(5%~10%)[8]、垂体炎(1%~18%)[9]及肺炎(2%~4%)[10]等。免疫相关肺炎总发生率不高,但对于部分严重病例却是致死性的,需要引起临床医师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