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腹胀重在消导健脾

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运化功能较差,而且饮食不知自节,很容易导致食积,患儿多会表现为发热腹胀、饮食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便秘等症状。其中,如果发热症状长时间得不到控制,非常容易诱发为发热、咳嗽、头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甚至迁延不愈,导致急性或慢性肺炎,严重威胁着患儿的健康安全。治疗此类由于食积造成的发热腹胀,重在消导健脾。中医学认为,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过饱均可发生疾病。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终致气血衰少。气血不足,则形体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易于继发其他疾病。过饱则超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可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故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饥饱失常,在小儿尤为多见,因其脾胃较成人为弱,食滞日久,可以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以聚湿、生痰。婴幼儿食滞日久还可以出现手足心热、心烦易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等症,称之为食积。治疗食积发热,首先要选用具有健脾消食,导行积滞的药物,如健儿消食口服液。该药主要有黄芪、炒白术、陈皮、麦冬、黄芩、炒山楂、炒莱菔子等组成,具有健脾益胃,理气消食的功效,主要用于小儿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引起的纳呆食少,脘胀腹满,手足心热,自汗乏力,大便不调,以至厌食、恶食。在通过消导法祛除患儿体内积滞后,这时就需要培补机体正气,健脾和胃,以此来提高患儿的消化能力。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具有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在药物上可以选用四味脾胃舒颗粒。该药主要由茯苓、鸡矢藤、山楂、陈皮等组成,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痛等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脘腹胀痛,伤食腹泻,小儿疳积。中医专家指出,小儿食积发热与感冒发热有区别,临床医生和患儿家长应注意辨别。食积发热是由食积引起的,患儿多伴有腹胀、腹泻、便秘、呕吐等症状。感冒发热,则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患者多伴有咳嗽、流涕、咽喉疼痛等症状。

点亮“在看”

转发朋友圈

分享健康小常识

▼更多信息,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nz.com/fyzmzl/6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