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慢性病防控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过去的一年,是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一年,值得骄傲的是中国在全球疫情之下率先控制疫情蔓延,恢复经济生产,全国各级疾控机构的工作人员功劳不可磨灭。作为一名在省会城市区级疾控机构从事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普通公卫医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规化的背景下,我想谈谈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一点感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病已经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健康中国战略和人民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背景下,慢性病防控工作面临的根本矛盾在于医疗卫生资源的有限性和医疗卫生需求的无限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更加剧了这种矛盾。针对慢性病防控,现行防控措施重点围绕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治疗,未能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控的三级预防体系。首先,慢性病防控的一级预防应重点围绕减少健康人群危险因素开展,包括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制定健康相关政策、提高人群健康素养、引导人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推进学校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等等。疾控是一级预防相关工作的主要承担和实施机构,但对比目前开展的工作,还停留在采用较低级的卫生宣教技术开展各项健康促进活动。目标人群不清,卫生技术落后,社会各部门配合不紧密、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严重低于传染病防控等因素,使得一级预防的措施根本无法有效落实,这也是慢性病发病和患病率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其次,慢性病防控的二级预防(早诊早治),存在两方面的困境。一是疾病的早期筛查面向人群数量较大,涉及政策和经费支撑,目前很多重大慢性病筛查都是以项目形式开展,覆盖面不足。二是疾病的早诊早治主要依托医疗机构,但目前各级医疗机构的重心依然侧重医疗和科研,对公共卫生职责承担不足。二级预防措施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疾病患病率,但从卫生经济学上讲,却会为国家、社会、家庭减轻很多负担。最后,三级预防是疾病的治疗,主战场在医疗机构,目前我国医改的重要方向也在医疗方向。包括重点推进的分级诊疗、医联(共)体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技术能力提升、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的提高等等,我国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很多很大的进步。自年起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顶层设计上涵盖了三级预防、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理念,但由于目前卫生资源的有限性,很大部分的医疗卫生资源被慢性病占用,真正能够落实到普通居民的健康管理少之又少,甚至重点人群的管理率都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管理质量有待提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所有的卫生资源向疫情防控倾斜,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收到影响。作为社会的一员,疫情防控工作关乎国家稳定、经济发展,我特别支持政府和医疗系统领导的统筹安排,但是作为一名慢性病防控工作人员,又感觉压力倍增。慢性病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政策、经费、人员的强大支撑。本人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既无力开发政策、亦没有渠道争取经费,在慢性病的诊疗上不是核心力量,看着慢性病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日渐提高,内心其实很彷徨,找不到方向。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我时常思考该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现借此平台发挥一下个人的想象,憧憬未来的景象。一是开发多元化政策。例如1.将医保和健康管理挂钩,居民不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管理,医保报销比例相应减少。2.在中学和(或)大学教育中,设置疾病预防相关科普课程,健康教育从年轻人抓起,提高健康素养水平。3.设置主流媒体每年免费发布卫生健康相关信息的数量,营造社会氛围。4.建立信息化平台,打通政府各部门、各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壁垒,统筹使用人口、健康、疾病、环境等各项数据。二是重点加强40岁以下人群的慢性病防控。目前慢性病防控各项活动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主要参与对象以退休人群和老年人为主,而社会主要劳动力人群的覆盖面和力度严重不足,不能起到慢性病的预防作用。应制定更为适宜的防控措施,重点开展该人群的预防控制工作。三是医疗卫生系统应培养具备公共卫生专业知识的人作为主要领导。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而医学作为学科壁垒较高的专业,没有医学背景的管理人才无法胜任,这一点在本次疫情防控的相关新闻中得到验证。同时,医疗卫生系统的领导应具备公共卫生的专业知识,着眼群体健康管理和服务。四是加大一级预防的力度和覆盖面。疾控中心作为主要承担机构,在保障工作经费和人员配备充足的基础上,应调整工作重点,从重疾病管理向重公共卫生监测和健康教育转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招募包括但不限于新闻、中文、广告设计、传媒等各领域的专业人员加入疾控队伍,丰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居民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别是慢性病高危人群,重点提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效果,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同时,加大和加强公共卫生监测覆盖面和免疫规划,降低因感染因素造成慢性病及慢性病急性加重的可能。

五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健康管理水平。目前,医院相比,在硬件水平和人力资源上都处于劣势。但从工作职责上讲,疾控中心需要掌握更多更全面的政策、环境监测、群体健康水平、政策运行评估等等相关数据,才能由专业的卫生统计学人才进行分析,提供更有效和精准的数据依据,为制定科学的健康政策提供支撑。然而,由于疾控机构的群体和公益属性,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疾控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待遇分化越来越大,优秀的卫生统计学人才和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流向医疗机构,致使疾控机构的发展走向恶性循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疾控机构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疾控机构应在推进信息化能力提升方面加大努力,推进移动医疗设备的投入和使用,为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提供物质基础。

慢性病防控之路道阻且长,需要政府、社会、医疗卫生、个人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其中我认为政策制定和经济基础是慢性病防控的重中之重。政府即使知道在慢性病一级预防中的投入能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但由于投入的时间成本过长,无法短期看见成果,同时慢性病不会像传染病一样造成社会不良反应,因此慢性病防控不受重视也是情理之中。写到这里,我相信还有很多和我一样战斗在慢性病防控战线的同僚,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大家身兼传染病防控和慢性病防控两座大山,都存在一样的迷茫、痛苦、纠结和泄气。文章内容存在不足之处请大家谅解,只希望大家能够始终互相打气,即使暂时改变不了现实,但心中要有正确的蓝图,不要因为眼前的迷雾,忘记初心的美好。大家互勉~

疾控打工人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nz.com/fyzmzl/69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