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减轻疫情所致的人员心理伤害,加强人文关怀和跟踪帮扶,建立全员覆盖、全程疏导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科学有序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确保队伍稳定,特制定本指南。
一、心理危机人员分级及心理评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人员心理危机状况分为四级,干预重点应当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第四级人员。
第一级人群:住院治疗的新型肺炎确诊患者;
第二级人群:居家、驻站隔离的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第三级人群:参加地方疫情处置和灭火救援行动人员、疫区前置执勤人员;
第四级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普通人员。
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识别区分重点人群与普通人群,第一级、二级、三级人群为重点人群,第四级人群为普通人群;对重点人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对一般人群进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心理自助方法,构建疫情期间指战员心理自助网络,提供心理服务。
二、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心理危机干预包括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平衡模式侧重于恢复人员的心理平衡,主要采取倾听的方式,帮助宣泄自身的痛苦,稳定情绪,走出极端心理误区;认知模式侧重于改变人员错误的认知,帮助认识到自身认知中否定自我和扭曲的观点是错误的,获得积极的、肯定的信息和认知;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侧重于改变人员在社会、环境中遭遇的困境,帮助受助者从同事、家人、朋友等得到帮助,最终使自身能够面对疫情。三种模式各有侧重,从不同方面对个体进行危机干预,三者有机结合,全方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效果更好,干预更全面。
三、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一)第一级人群:住院治疗的新型肺炎确诊患者
心态: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攻击、孤独等。
干预措施:
1.以提供正面的心理支持为主,帮助患者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医院的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专家、医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2.理解患者出现的情绪反应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强调隔离手段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治疗,同时是保护亲人和社会安全的方式,解释隔离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树立积极恢复的信心;
3.协助与外界亲人沟通,转达信息;
4.积极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的所有行为。
原则:支持、安慰为主,注意情感交流,稳定患者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二)第二级人群:居家、驻站隔离的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心态:恐慌、不安、孤独、无助、抑郁、悲观、愤怒、紧张,侥幸心理,被他人疏远躲避的压力、委屈、羞耻感或不重视疾病等。
干预措施:
1.协助被隔离人员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与知识,取信科学和医学权威资料;
2.鼓励积极配合治疗和隔离措施,健康饮食和作息,多进行读书、听音乐、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沟通及其他日常活动;
3.鼓励面对现实,接纳隔离处境,了解自己的反应,寻找逆境中的积极意义;
4.寻求应对压力的社会支持,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联络同事、亲朋好友等,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
5.服从大局安排,按照规定报告个人情况;
6.鼓励使用心理援助热线或在线心理干预等。
原则:健康宣教、鼓励配合、服从大局、顺应变化。
(三)第三级人群:参加地方疫情处置和灭火救援行动人员、疫区前置执勤人员
心态:担心被感染、担心家人、焦虑不安、失眠、害怕家人担心自己。
干预措施:
1.组织消防指战员进行预防性晤谈,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帮助指战员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2.消除前置执勤指战员的后顾之忧,安排专人进行后勤保障,保证充分的放松和科学的饮食;
3.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
4.如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焦虑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健康服务,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进行线上心理服务,有条件的可进行面对面心理危机干预;
5.如已发生应激症状,应当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原则:积极应对,自我调节,有问题寻求帮助。
(四)第四级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普通人员
心态:恐慌、失望、恐惧、易怒和过于乐观、放弃等。
干预措施:
1.正确提供疫情防控信息;
2.交流、适应性行为的指导;
3.不歧视患病、疑病人员;
4.自我识别症状。
原则:健康宣教,指导积极应对,消除恐惧,科学防范。
四、心理危机干预常用技术
(一)稳定情绪技术
1.倾听与理解。目标:以理解的心态接触重点人员,给予倾听和理解,并做适度回应,不要将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对方。
2.增强安全感。目标:减少重点人员对当前和今后的不确定感,使其情绪稳定。
3.适度的情绪释放。目标:运用语言及行为上的支持,帮助重点人员适当释放情绪,恢复心理平静。
4.释疑解惑。目标:对重点人员提出的问题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