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帆
健康快车深度疫情报道
尘心帆语
“每天一测量,心率都在左右。”
(成人正常心率为60~次/分钟);
基本是最高上限了;
这是武汉医院后的状态;
患上肺炎后,每天都非常恐惧、焦虑;
医院呼吸内科医师牛牛妈(化名)看出来了,安慰他:
“这个病,你自己先要有战胜它的意志力;
我们有成功治好的例子,比你的病还要重。”
但他依然很焦虑,说话很吃力,就写纸条给医生:
你们一定要救我;
这个焦虑中的病人很快就出现ARDS,也就是呼吸窘迫;
死的时候人还清醒,最后几分钟是活活憋死过去的;
医生用了很多的抢救设备,还是没有抢救过来;
医师牛牛妈(化名)和同事抱头痛哭;
另一个50岁出头的武汉中年女性,入院情况就不太好:
CT显示肺部病变面积特别大,还有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氧饱和度也不稳定,只有80几到90,刚刚及格线;
医师牛牛妈觉得这个病人可能救不过来;
联系她的家人,得知家人全部中招,医院住院;
唯一的女儿怀孕,还远在重庆,武汉已经交通封锁,也不能回来;
医师对这个病人不抱太大希望,因为本身体质就不好;
身在重庆怀孕的女儿,给牛牛妈打电话,恳求:
“我现在还有一个月就生了,肯定赶不回来了;
我妈妈住院,一切都拜托您,您一定要救她;
我给您下跪……”
医生当时就流下了伤感的泪水……
这个怀孕女儿的母亲,体质不好,但人很镇定、乐观,看淡生死……
多病的她,乐观地对医生说:
“你该怎么治你就怎么治,反正我亲人都不在身边。”
住院一个星期之后,核酸检测就来了;
第一次是阴性,第二次是阳性,医院;
乐观的她,血氧饱和度能够维持90以上,挺过来了;
现在的她,医院,已经处于好转期;
远在重庆的女儿,倍感欣慰;
一帆转述,武汉呼吸内科医师牛牛妈的口述回忆;
是想对比积极或消极情绪,对一个人健康的影响;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任何药物的功能;
都是辅助的外部因素,他愈性质;
而疾病,最终要依靠一个人自身的免疫能力,获得自愈。
免疫力的三大杀手是:
失眠、焦虑、恐惧。
无论面对新冠肺炎、还是癌症、艾滋病;
一个乐观的人,永远比一个悲观的人,更有希望治愈;
正如钟南山医生曾经说过: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你要逾越这个漫长、寒冷的冬天;
首先,必须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焦虑的广场舞大妈,不幸去世
91岁乐观的老红军,十几天就治好病
一个广场舞大妈;
也是医院呼吸内科医师牛牛妈接诊的患者;
症状不算很严重,氧饱和度身体体征都稳定;
唯一不太好的就是胸部CT,显示:
全肺累及,但还不是白肺,而是很淡的云雾状磨玻璃影;
医院开始,大妈就很焦虑;
不停地打手机,视频通话,把焦虑传导给每一个通话的人;
大妈的老公,偷偷对医生说:
“她平时也是这样,碰到事情自己焦虑,然后把家人也搞焦虑。”
医师牛牛妈给她做抗焦虑治疗,完全失效;
而且住院期间不听医生,依从性很差;
导尿管上完之后,几分钟她就拔掉;
让她吃东西,喝水她不愿意,她就要视频聊天;
每天不停地通话,不是和家人视频,就是和广场舞的舞伴们聊天;
住院到第5天,大妈的血氧饱和度垮到50;
一天之内,就从80几掉到50;
医生觉得情况很不妙,给她家人打电话,告知病危;
牛牛妈记得她是下午两点钟走的;
之前,她还在和老公视频;
监护仪上所有指标都不好,血压往下掉、心率往下掉;
医生知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说的“炎症因子风暴阶段”;
之后,马上就是多脏衰竭;
这个病人一直到生命最后几分钟;
还在视频、不断视频……
没过多长时间,手机从手中啪地坠到地上,大妈就这样走了;
医生失声痛哭……
和死神擦肩而过、并最终战胜死神的;
有一个91岁的肺炎患者,这是一个老红军;
年轻时,就经历过枪林弹雨;
所以他染病之后,非但镇定;
而且简直可以说,从容如寻常;
年他在东北参军,年入党;
年7月,参加解放宜昌之战,经历硝烟和弹雨,现居宜昌干休所;
老人1月19日出现发热、咳嗽和乏力;
23日入院治疗,25日确诊新冠肺炎;
经过十几天治疗;
2月7日上午,老医院治愈出院,解除隔离。
91岁的老人,10多天就治愈;
靠的是,一个老红军的意志力和乐观精神;
老人被推着轮椅出院时,精神矍铄;
他说:
“要吃饱饭,吃饱饭才能与疾病做斗争;
和打仗的时候一样,要治好病,先要有斗志。”
因为胃口和精神不好,舌头是苦的,很多病人吃不下饭;
这个91岁的老人,却每天强迫自己吃饱饭;
只有吃饱了,才能有营养,和病魔斗争。
另一个治愈的肺炎病人吴海蓝也说:
“得了这个病非常奇怪,嘴里会特别的咸。吃什么都觉得咸得张不开嘴,张开了又难以下咽的那种。强迫自己喝粥、吃水果、吃巧克力,保证基本能量需求。”
在新冠肺炎面前;
每个人,都应该向这个91岁垂暮老人学习;
学习他的从容、顽强和乐观。
美国免疫学家达比教授的研究小组得出结论;
免疫力的三大杀手是:
失眠、焦虑、恐惧。
会对人体的自律神经、免疫系统造成干扰,影响新陈代谢平衡,使自身免疫力随之下滑。
失眠、焦虑、恐惧的人会损害免疫器官;
造成免疫细胞产生数量降低,从而降低免疫力;
处于恐惧状态,神经系统倦怠、内分泌会失常。
无论面对新冠肺炎、还是癌症、艾滋病;
一个乐观的人,永远比一个悲观的人,更有希望治愈;
90岁老母亲,不舍昼夜照顾64岁儿子
吓得发抖,丢下70岁痴呆父亲的儿子
据武汉医师牛牛妈(化名)口述:
有一个老年病人,是两个儿子一起送过来的;
病人70岁出头,但已患上老年痴呆,耳朵也聋,思维不正常;
送来时病情很重,肺部感染面积很大,又是老年人;
这种老年痴呆,对于护理是极大挑战;
隔离病房的病人吃喝拉撒,都要由护士来做;
吃饭都是强行喂,这个痴呆老人又犟;
病那么重,他还要自己上厕所;
从床上摔下来一次,最后医生和3个护士一起把他抬到床上去;
每天折腾,护士有一个累病了,医师只有打电话给儿子;
商量让儿子留一个人在病房守着父亲,医院给他配防护服,避免感染;
两个儿子,其中一个从家里赶过来;
赶来后,一直在一个角落凳子上坐着,在那儿发抖;
医生就问他:你怎么了?
他说:我怕,怕被传染。
医生说:我们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感染,给你配防护服,单独搞一个床,把你和父亲隔开,您是他旁边唯一的亲人。
儿子答应了,但最后只待了几个小时,吓跑了;
丢下老年痴呆的70岁父亲;
父亲在第十天,孤独地离开人世。
医院林鸣医生回忆一个90岁老人;
感动了无数网友。
2月3日凌晨2点,一位90岁老婆婆独自找林医生做检查。
林医生问她,为什么没有家人陪着?
她说,自己64岁的儿子确诊,住进隔离病房,其他人怕传染,她已经90岁,无所畏惧。
后来,这位90岁老人找护士借了纸和笔,给儿子写了留言,并麻烦护士转交给儿子元,让他托人买生活用品。
留言中写道:
“儿子,要挺住,要坚强,战胜病魔,要配合医生治疗,呼吸器不舒服,要忍一忍……”
在发热门诊的5天里;
这位90岁老人一直坐在病床前,紧紧握着64岁儿子的手;
儿子正上着呼吸机;
90医院,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在病床前眯一会;
勇敢的老人最后去做了CT;
检查结果出来,确定没有感染。
疾病面前,考验人性;
一个90岁老母亲,不舍昼夜照顾64岁病重儿子;
一个壮年的儿子,却丢下老年痴呆的70岁父亲。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被称为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
而另外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患病;
乐观积极的患者,比悲观的病人,活的长久;
而有些病人,是被“吓死”的。
危重患者咬伤医生
急诊护士居家隔离11天自愈
近日,浙江大医院;
医生张京臣被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咬伤;
当时,张京臣正给这个危重症患者做治疗操作。
“这个患者51岁,本来就长得壮,刚刚拔掉气管插管,精神状态不是很稳定。”
张京臣介绍,患者病情已经向好,但有点意识不清,出现谵妄现象,人有点烦躁。可能是操作时他感觉到人不舒服,非常突然地抬起头,朝着右上臂外侧就是一口。”
张京臣退出隔离病房,脱下防护服,发现手臂淤青,还有点出血;
闻讯赶来的同事,为张京臣做了消毒处理;
张京臣回忆,曾经还有同事指甲盖被患者咬掉过。
院方介绍,此次疫情中,这类惊险情况时有可能发生;
医院已派出精神医生进入隔离病房,与焦虑患者交心。
新冠肺炎疫情中;
武汉一名急诊护士贾娜不幸感染;
居家隔离,吃好、睡好、心态好;
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坚持按时吃饭、规律作息;
同事们每天买来肉和菜放在门口;
经过11天居家隔离、自愈;
由阳转阴,CT显示肺部恢复正常;
可见,乐观心态对康复至关重要。
正如钟南山医生曾经说过: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得了病,是垂头丧气还是乐观对待?差别极大!
钟南山举例:
一位著名蛙泳运动员,曾获世界冠军;
得了哮喘病,整天服用皮质激素类药,比较悲观;
钟南山安慰说,这个病可逆,可治疗,首先摆正心态;
后来他逐渐有了信心,现在84岁,身体很好。
钟南山总结一条:
要用阳光的心态,对待疾病。
中医特别强调情绪不好导致疾病;
中医有句话:百病皆生于郁;
情绪调节不好,郁闷导致各种病。
《黄帝内经》指出:
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画外音
生活中10%,由发生在你身上事情组成
而另外90%,由你对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
被称为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
而另外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早在遥远的长征时期,年8月;
有一个人过草地之前;
因为疲劳过度、营养不足,连续高烧39.5度不退;
多日昏迷不醒,不能进食;
医生发现他肝部肿大,确诊是肝炎,已变成肝脓疡;
急需排脓,但当时环境下无法消毒,没条件做穿刺或开刀手术;
由于缺医少药;
战友只能到60里以外的高山上,去背冰;
用冰块敷在肝部,用局部冷冻降低体温;
控制炎症发展,引导向下排脓;
足足拉出来半盆绿色腥臭的脓状便;
由于连续高烧、五六天没吃东西,身体极度虚弱;
战士们抬着这个重病人;
向着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进发;
遍地沼泽、泥潭;
时而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时而漫天飞雪;
风雨、飞雪,打在这个重病的人身上;
冻饿交加,衣服湿透;
战友肩膀磨破、步履艰难地抬着病人;
顶风冒雪,深一脚、浅一脚,抬了6天6夜;
硬是把病人抬出了茫茫草地;
这个病人靠顽强的毅力,奇迹一样康复;
这个病人,叫周恩来;
抬的战士,叫杨立三;
年,杨立三病逝,周恩来忍着巨大悲痛亲自为他抬棺;
有很多人跑来劝,周恩来说:
“记得,当初在红军长征过草场时,我因为生病无法行走,眼看就命丧草地,是立三把我从草地上抬出来,让我从死里逃生。立三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如果我今天不给他抬棺材,心里一定会很不安。”
那个长征中;
连续高烧、昏迷不醒、缺医少药,却奇迹康复的周恩来;
那个不朽的周恩来,长眠在青史里,鼓励着今日之中国;
要乐观、从容、阳光;
中国人,要逾越这个漫长、寒冷的冬天;
首先必须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扬一帆(影视编剧、记者、操盘手、作家)
(原报社副主编,原《南方周末》和《南风窗》特约撰稿人,原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原撰写的台海、财经和国际新闻报道,被新浪、搜狐、腾讯、凤凰网、央视网、新华网和《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联合早报》《东方早报》《南京晨报》《华西都市报》《广州日报》《都市快报》等国内外上百余家报纸和网站,在长达10年时间里广泛转载)
(注:本人持有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新闻采编人员培训合格证、多次获新闻奖、所采编的监督报道多次获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