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舟山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应知应会手册》请收好,今天来介绍《通用知识篇》——预防接种①。
预防接种①问新冠病毒疫苗有必要接种吗?
答:
有必要。我国绝大多数人不具备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对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接种疫苗后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从而有效降低发病、重症和死亡的风险;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流行,为我国社会经济、居民生活正常运转提供重要保障。
问当前我国正在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有几种工艺?答:
当前我国已有5种工艺的新冠病毒疫苗上市或者研发阶段。其中3种已经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分别是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另外2种分别是核酸疫苗和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问新冠病毒疫苗几种工艺之间有什么区别?答:
1)灭活疫苗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病原体杀死后研制成的疫苗。
2)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也就是常说的重组亚单位疫苗,是指提取或合成病原体中具有免疫原性的成分而制成的疫苗。
3)病毒载体疫苗是指以病毒或细菌为载体,将疫苗靶基因整合入载体基因组中制备的疫苗。
4)核酸疫苗包括DNA疫苗和mRNA疫苗两种。两种疫苗模仿在感染中生产和加工病毒蛋白的方式激活体内抗体反应和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
5)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是在毒性被削弱的流感病毒基因组转入新冠的刺突蛋白,使得这个减毒流感疫苗看上去又像流感病毒又像新冠病毒,理想情况下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两种病毒的免疫。
问国内目前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剂次和间隔?答:
1)新冠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接种2针,两针之间的接种间隔建议≥3周,第二针在8周内尽早完成。
2)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接种1针。
3)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接种3针,相邻两针之间的接种间隔建议≥4周。第二针尽量在接种第一针后的8周内完成,第三针尽量在接种第一针后的6个月内完成。
问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多久能产生保护作用?答:
接种疫苗第二剂次的2周后,会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前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全程接种完疫苗28天后,约90%以上的受种者会产生抗体。
问哪些情况需要补种新冠病毒疫苗?如何补种?答:
对两剂次或三剂次程序的疫苗,未按程序完成接种者,建议尽早补种,免疫程序无须重新开始,补种完成相应剂次即可。对在14天内完成两剂次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者,在第二剂次接种3周后尽早补种1剂灭活疫苗;对在14~21天完成两剂次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者,无须补种。
问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会被当作无症状感染者吗?答:
接种疫苗后,核酸检测不会显示阳性。结合疫苗接种史和流行病学调查,可排查是否为无症状感染者,所以无须有这方面的顾虑。
问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是否要检测抗体?如果为阴性,需要补种吗?答:
不需要检测。由于检测方法和相关试剂灵敏度不同,检测时点(接种后间隔时间)不同,检测结果可能无法显示真实的信息。结合疫苗研发机构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可推测中和抗体阳转率超过90%。所以,不建议疫苗接种后专门进行抗体检测,也不推荐自行检测抗体结果阴性人群进行补种。
问哪些情况不适宜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答:
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通常的疫苗接种禁忌包括:
1)对疫苗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
2)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
3)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脱髓鞘疾病等)。
4)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疾病患者。
5)妊娠期妇女。
6)其他情形。有些禁忌,比如正在发热等是暂时的,当导致禁忌的情况不再存在时,可以接种疫苗。
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什么?包括哪些情形?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形:疫苗不良反应、疫苗质量问题相关反应、接种差错相关反应、心因性反应、偶合症(又称偶合反应)等。
丨来源:舟山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应知应会手册(第二版)
丨编辑:王嘉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