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科学认知疫情缓解担忧与恐慌杨海波年喜迎鼠年春节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国,给全国人民带来了焦虑、恐惧和不安。面对这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民众出现负面情绪是非常正常的现象。1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开展了一项疫情时期的民众心理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年龄在18岁—70岁之间),对于疫情的情绪反应主要为负面情绪,表现为强烈的担忧、恐慌等。从心理学角度看,担忧和恐慌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对引起担忧和恐惧的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的了解不完整所导致。担忧是由人类的高级情感──爱衍生出来的对他人的行为上的关心。具体到本次疫情中,一个人的担忧可能会体现在对自己父母是否做好防护措施的担心,也可能体现在对自己爱人的担心。担忧具有清晰的目标指向性,往往是由外界引起,在有所预测的情况下,对特定的内容感到恐惧和无力。与之不同的是,当一个人处于恐慌状态时,常常无法说清楚自己在害怕什么,通常是由自己的内心引起,一般是对某个不确定的、不清晰的、不可辨识的危险的反应,没有特定的目标和内容,对未来感到不安、悲观、不可控和无法预测性。研究表明,心理加工包括认知、情绪和行为意向三个过程。其中认知是个体对外界事件的认识,情绪是个体在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外界事件的态度体验,行为意向是人们基于认知和情绪所产生的行为反应倾向。从心理加工过程来看,无论是担忧还是焦虑,都建立在个体对相关事件的认知之上。具体来说,人们首先会通过电视、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nz.com/xefyzl/10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