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医病症的其中之一,西医称为腹泻,以大便次数、数量增多,便质稀薄,甚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发于婴幼儿,又称婴幼儿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占多数,因夏秋季小儿脾胃易受暑湿、风寒和饮食所伤,故易患泄泻。
小儿越小,发病率越高且越重。
小儿腹泻的发病原因
01
小儿腹泻的外感因素
外感风、寒、暑、湿、火邪均可致病,唯无燥邪致泻之说,而其他外邪则常与湿邪相合而作泻。
最常见的又为暑湿(热)侵袭与风寒(湿)外感。夏秋季节,暑邪尤重,易受暑湿侵袭,或淋雨、涉水后,更易犯与脾胃,困遏中焦而作泻。
感受风寒者,多见于冬春季,或夏季贪凉而遇风受寒,风伤肺卫,寒伤中阳,若与湿结合,留连脾胃,则为洞泄。
外感泄泻多因饮食不洁,外邪随之而入,蕴湿蒸热,壅阻肠胃,形成泄泻。
02
小儿腹泻的食伤饮食
小儿特别是婴幼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乳食又不知自节,故易食伤。
小儿尤其婴幼儿,若哺乳过量,超过小儿运化能力,造成乳积而呕吐作泻。
亦有母乳饮食失调,病自母传,母病及子者作泻,或乳类变质,腐败污染而致泻,均称伤乳泻。
若因婴儿突然改变饮食,辅食添加太多、过快,或小儿饮食无度、进食过量,或过食肥腻煎炸滑肠、黏滞干硬难化、生冷瓜果伤阳之类食品,或因不注意卫生、误食污染食物,皆可致食积胃肠,脾运失司,产生伤食泻。
03
小儿腹泻的正虚因素
脾胃生理功能为升清降浊。若脾胃虚弱,则清浊不分,并走于下,形成泄泻。
小儿先天不足或后天娇养,均能造成脾胃虚弱。
也有本为暴泻实证,没得到正确处理,迁延不愈,则损伤脾胃而由实转虚。另脾虚致泻者,一般先耗伤脾气,续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两虚,也有先天不足等原因形成。
脾肾两虚体质者,脾阳虚则水湿不化,肾阳虚则脾失温煦,水谷不能腐熟,易致虛寒泄泻。
惊泻之说,如《幼科心法要诀·泻症门》说:“惊泻因惊成泄泻。”多见于身体脾虚者,由于受惊恐或暴怒悲愤,或所欲不遂,致肝失条达,横逆乘脾犯胃,使泄泻发生或原有泄泻加重。
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
一,病变脏腑在脾胃:泄泻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
无论外感、食伤、正虚,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都是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正如《幼幼集成·泄泻证治》所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而泄泻作矣。”说明脾胃升降失司,精华糟粕不分,清浊合污下流,是形成泄泻的基本机理。
二,病理因素为湿滞:泻泄的发病与湿浊内阻有密切关系。
外感泄泻不论暑热或风寒,皆夹湿。乳食停积酸生湿浊,脾胃虚弱,湿自内生。脾性喜燥而恶湿,湿困中焦,运化失司,下泄作泻。
故《幼科全书泄泻》有“凡泄泻皆属湿”之说。脾病与湿盛皆为因果,是泻泄发生的关键所在。
现代医学对腹泻的研究发现,尽管其病因多样,而在病理方面均有肠功能紊乱、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增加,或吸收功能碍,肠道液体增多而使大便水分增加。说明脾主运化功能失常,肠道水液代谢乱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乳食伤脾也是小儿泄泻发病的主要因素。成饮食停滞,滞于中焦,下趋肠腑,形成伤食泄泻;或在其他原因形成泄泻之后,乳食未节,造成夹食泄泻。
小儿泄泻,湿滞与食滞同时存,它们的发生,既与外来致病因素有关,也是脾胃病变后形成的病理产物,即水湿、水谷不能正常熟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相合,泻下大量水液及未化之乳食。
三,病机属性分虚实:泻泄的不同证候,主要以不同的病因面产生。
由于泄泻的病因不同,身体素质有差异,因而在病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程有长短之分,病情有寒热之别,而其病机属性,则可分虚实两大类。
一般来说,暴泄起病急,病程短,邪气盛,正未虚,多属实证,常由外感湿热、风、寒之邪,或伤乳、伤食,因实邪壅遏中焦,枢机转化不利而致泻。
以湿困脾气、寒伤脾阳、热结肠腑、风走大肠、乳食停积胃肠等,碍滞脾运,为其主要病机,故属实。
其中也可演变转化或兼夹,如风寒化热、积滞生热、外感夹滞等。久泻常因身体亏虚,或病程迁延,邪气伤正,或失治误治而产生,病机属性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
一般以脾虚为主,脾气亏虚,水湿不化,脾阳不振,中气失举,使泄泻迁延难治。
脾虚则肝木失抑,或有受惊郁怒,横逆脾胃,酿成肝郁脾虚之惊泻。久泻全身气虚津伤日久,铸成疳病。先天失后天之补,脾虚及肾,阳衰而阴寒内盛,成为脾肾阳虚泻。
未完待续孩子生病莫要慌,标本兼治为良方
小儿感冒怎么区分风寒和风热?
小儿推拿缓解宝宝夜哭
预防儿童鼻炎的推拿按摩方法
推拿疗法缓解孩子感冒引起的头痛
寒江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