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刚刚治愈的发热案例,从调整药方到退热,用了四个小时。
儿童外感发热是一种常见病,发病广泛,变化多端,家长心急。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功能娇嫩,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热邪传变迅速,易致邪气枭张而致壮热,甚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热极生风、肝风内动之危象。
治疗小儿发热,我的心得体会是:
1,密字诀
是说的医生、患者父母,心思缜密,沟通紧密,因为发热变化快速,需要医患之间密切沟通,需要时候每个小时沟通一次,不分昼夜,及时反馈,服药次数要密集,测体温要密集,沟通反馈要密集。
这样可以尽快掌握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很多父母第一次使用中药退热,因为他们心中没底,我都是彻夜指导,后来经历过了,对于中药退热信心建立了,就熟练了,自己就能掌握中药退热的要点。
2,全字诀
处方如何有效?在于医生思维全面,因为儿童发热不是慢性病,不能拿着处方调来调去,医师选定处方要有定见,中医师应该争取最长不应该超过24小时解决问题,12个小时以内更好,这就需要思维全面,处方稳健。
苦寒药完全可以和温热药同时使用,解表药和清里药物完全可以同时使用,人体生病并不是死板的说寒就是寒,说热就是热,而是永远是寒热温凉虚实夹杂。
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观念。
天地之气本身就是混杂之气,比如现在是春夏之交,你早晨出去静心体会,空气中有丝丝凉意,还有夏天的暖意,还有一点点潮湿之意。
自然之气本来就是混杂,人体内气自然也是混杂的,不可以思维僵化机械片面,弄一堆苦寒解热药物,或者弄一堆辛温燥烈药物,都是不恰当,不稳重的。偶尔有效是可能的,但是效果不普遍不稳健。
如果我们把河流比作生命,你曾经踏足河流,你会发现同样的河流里面的水温度不一样,表面和砂底不一样,太阳照射的地方和没有太阳光的地方不一样,随着河底地形变化,水温也不一样。一段河流同时具备寒热温凉,
如果把海洋比作生命,那么里面同时具备寒流暖流,也就是海洋同时具备寒热温凉。
辨证某人为风寒,辨证某人为风热,为什么效果不稳定呢?
原因之一,就在于思维僵化片面。
有的家长来诉说,以前吃了某某中医师的退热药物,能退热,但是退热后孩子脸色沉暗,饭量也下降了,这其中一个原因,有可能是处方药物不均衡的缘故。
应用苦寒药,我多数使用生姜来搭配,既能治病又能保护脾胃,所以绝大部分孩子退热之后能够胃口大开,精神好转。不论高热多少度,我都认为可以搭配生姜。
有些案例甚至肺炎发热期间,服用中药后,照样从事剧烈运动,不觉劳累,也是因为处方搭配全面,能够兼顾多个脏腑。
3,先字诀
儿童发热转变迅速,处方的时候不能仅仅按照丝丝入扣,切合病机的常规思路来处方,必须还要想到疾病下一步走向,要超前而不能落后。
病在表的时候,就要想到下一步到里的问题;
病情在气分,就要想到血分的问题;
病情在咽喉,还要想到患儿大便的问题;
或者病儿发热之后,要提前预防高热动风的问题;
患儿发热之后,提前设想到肺炎咳嗽的问题等等。
平时大便不通畅的孩子,要提前设想到帮助解决大便问题;
特别容易肺炎咳嗽哮喘的孩子,要提前设想到下一步的病情,并且提前治疗。
永远着眼于病情的下一步进展来设计处方,才能普遍有效的治疗发热。不要见招拆招,而是要提前设想下一步病情变化。病情传变速度快,你要比它更快。这是很多医生治疗发热的思维里面欠缺的一部分。
4,稳字诀
儿童用药剂量均衡稳重,比如我不建议大剂量应用麻黄,就算治好病我也觉得并不是最优方案。如果应用温热药多,则搭配清热药,如果应用苦寒药物多,则必然搭配温热药,还有服药剂量,服药次数要安排合理,及时跟踪,稳健治疗。
我是中医,但不是中医极端分子,有些儿童无法服用中药,或者中药已经足量,发热暂时没有退下来,这个时候也可以临时用西药退烧辅助配合。但是清热通便防止发热反复,还是继续服用中药为主。
很多发热患者都是远程治疗的,很多甚至我没有见到舌苔也没有把脉,包括很多确诊的肺炎患儿,很快就治好了。这里面就是因为患者的信任,制造了一个让我尽情发挥治疗技术的氛围。
去年的时候,我说其实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医生的技术也就占据百分之三十,更多的是医患携起手,能够互相理解,制造的关系。
今年,我要修改我的观点,医生的技术水平仅仅占据治疗成功的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的功劳,都在于患者的理解信任,对于治疗方案的严格贯彻,恰当沟通。
单纯的医患关系薄如纸一样,因为医生、患者、这两个词语是人的社会化职能标签,掩盖了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医生,作为独一无二的患者,具有的丰富多彩的人性。
把医生当做一个独特丰富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化的职务标签;把患者当成是一个独特丰富的人,而不是一台需要检修的机器,医患关系之间能够增加立体感包容感。制造出来一个让医生尽心尽力救治而无后顾之忧的环境,对于建立长期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有的患者直接主动说明白:“徐医生,我们家过一阵子会有很多人来找你看病,还有我会介绍一些朋友来治病,我能理解有些病可能效果未必好,但是我知道你肯定是尽心尽力治疗了,我们能够理解有的时候治疗无效的情况,那也是很正常的。”
这样的患者,常常让我感动,我怎会不尽心尽力帮助,多方查找资料,多想办法。
我相信,大部分成功的治疗,都是一场人与人的美好相遇。
徐风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