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多尔
阿比多尔(arbidol)是一种非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物。
阿比多尔口服吸收迅速,1.38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0%。阿比多尔经肝脏代谢、胆汁排泄,t1/2为15.7小时。阿比多尔在体内分布广泛,肝脏中浓度最高。
阿比多尔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的侵入(即脂膜与宿主细胞的融合)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大量研究显示,阿比多尔对多种病毒(A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MERS-CoV、SARS-CoV、腺病毒、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等)均具有抑制作用。阿比多尔还可诱导内源性IFNs的产生和释放,激活巨噬细胞参与免疫调节。目前体外实验显示,阿比多尔有显著的抗新型冠状病毒作用。
(1)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由A、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2)是用于治疗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相关感染的专利药物。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推荐阿比多尔作为抗新冠肺炎治疗药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推荐阿比多尔剂量为成人mg,每日3次,疗程不超过10天。
主要表现为恶心、腹泻、头昏和血清转氨酶增高。
阿比多尔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0%,与某些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联用会产生对血浆蛋白的竞争性结合,导致外周血中游离型的阿比多尔浓度显著升高,在临床上应及时调整阿比多尔的给药剂量。
干扰素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广谱抗病毒药物,是机体受到病毒的感染刺激后,体内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糖蛋白物质。
IFNs抗病毒作用广泛,除了能阻断病毒侵入、扩增、释放等各个阶段外,对病毒的再次感染和病毒的持续性感染也有一定阻碍作用。大多数细胞在病毒感染后均能产生IFN-α和IFN-β两种亚型的IFNs,IFN-α和IFN-β主要通过刺激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发挥其较强的抗病毒作用;而IFN-γ这种亚型仅由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生成和释放,所以IFN-γ的抗病毒作用较弱,但在免疫调节方面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病毒根据种类的不同,它们在侵入、脱壳、细胞内扩增、病毒颗粒组装和释放等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IFNs在不同病毒中的作用靶点及机制也各有不同,对不同病毒的抗病毒效果也有较大差异。当IFNs进入细胞后能够诱导蛋白激酶、寡腺苷酸合成酶、核糖核酸酶等的表达,从而发挥其抗病毒作用。早在年瑞士科学家就发现某些种类的IFNs能抑制冠状病毒在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中的复制。同时在体外研究中也发现IFN-α以及IFN-β对MERS-CoV和SARS-CoV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效果。这些研究成果为IFNs在本次新冠肺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1)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是一类广谱抗病毒药,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包括流感、病毒性心肌炎、流行性腮腺炎、乙型脑炎等)和慢性病毒性感染(如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2)抗肿瘤作用:IFNs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目前,IFNs已经广泛用于肿瘤治疗。
(3)抗新冠肺炎作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推荐α-干扰素作为抗新冠肺炎治疗药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推荐试用α-干扰素,剂量为成人每次万U或相当剂量,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次雾化吸入。
(1)IFNs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综合征,患者用药后常会出现一过性发热、寒战、食欲不振、头痛、肌肉酸痛、乏力、恶心、呕吐。
(2)少数患者在用药后会出现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肾脏损害等一过性损害,但停药后症状即消退。
(3)在IFNs使用过程中应重视其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如无力、嗜睡、情感淡漠、抑郁、重度焦虑等,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应慎用。
氯喹
氯喹(chloroquine)是人工合成的4-氨基喹啉类衍生物。磷酸氯喹是氯喹的磷酸盐,成盐的目的是提高药物稳定性或溶解性。
氯喹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1~2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5%。氯喹在体内分布范围广,可以透过红细胞膜并在红细胞内部蓄积,当红细胞被疟原虫侵入后,氯喹在其中的浓度进一步升高,这为氯喹抗疟疾提供了重要保障。氯喹经肝脏代谢,t1/2为50小时;经肾脏排泄,酸化尿液可促进其排泄,这可用于氯喹中毒时的解救。
氯喹能够杀灭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裂殖体,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疟原虫裂殖体DNA的复制、转录与翻译;但氯喹对静止期的子孢子、休眠子和配子体无抑制作用,因此氯喹不能抑制疟疾的传播。氯喹在肝脏中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血药浓度,能显著杀灭定植于肝脏的阿米巴滋养体。目前在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发现磷酸氯喹对新冠肺炎有一定的疗效。
(1)抗疟疾作用:氯喹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疟疾的发作,进入疫区后预防性给药能抑制疟疾临床症状发作。
(2)预防性给药:氯喹能预防性抑制疟疾症状发作,在进入疫区前1周和离开疫区后4周期间,每周服药一次即可。
(3)抗肠道外阿米巴病:临床上用于治疗阿米巴肝脓肿患者。
(4)抗病毒作用:对多种病毒有抑制作用。
(5)免疫抑制:大剂量氯喹和羟氯喹能抑制体内免疫反应,因此临床上使用硫酸羟氯喹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6)抗新冠肺炎作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推荐磷酸氯喹作为抗新冠肺炎治疗药物。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基础上,基于磷酸氯喹临床试验数据的进一步丰富,国家卫健委进一步发布了《关于调整试用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用法用量的通知》,该通知中对磷酸氯喹的适用人群和用法用量进行了调整和细化,即:强调磷酸氯喹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仅适用于18岁-65岁成人。具体用法用量为:体重50kg以上者每次mg、每日2次,疗程7天;体重50kg及以下者第1、2天每次mg、每日2次,第3-7天每次mg、每日1次,疗程7天。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体重等差异调整磷酸氯喹的用法用量。
(1)大剂量使用氯喹可发生恶心、呕吐、头晕、过敏等不良反应,餐后服用可有效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2)长时间使用时可导致视力障碍、视网膜水肿,长期使用氯喹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相关检查。已知患有视网膜疾病的患者禁用。
(3)氯喹经快速静脉给药时,可致患者血压降低;大剂量氯喹还可抑制窦房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阿斯综合征甚至死亡,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禁用。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调整试用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用法用量的通知》中指出,使用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患者,用药前必须心电图检查正常,禁止同时使用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其他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
(4)氯喹可损害听力,孕妇大量服用氯喹后可造成小儿先天性耳聋,智力迟钝等,处于妊娠期女性禁用,听力减退或听力丧失的患者禁用。
(5)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氯喹可发生溶血型贫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禁用。
(1)与链霉素合用能够加重对神经肌肉接头的抑制作用。
(2)与洋地黄合用能够抑制心脏电传导,从而产生心脏毒性。
(3)与肝素或青霉胺合用可增加出血几率。
(4)与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其他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合用时可使QT间期进一步延长,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调整试用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用法用量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磷酸氯喹的如下禁忌症:
处于妊娠期的女性患者;明确对4-氨基喹啉类化合物过敏的患者;患有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慢性心脏病的患者;患有慢性肝、肾疾病并达到终末期的患者;已知患有视网膜疾病、听力减退或听力丧失的患者;已知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皮肤疾病(包括皮疹、皮炎、银屑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因原有基础疾病必须使用洋地黄类药物、保泰松、肝素、青霉胺、胺碘酮、卞普地尔、多潘立酮、氟哌利多、氟哌啶醇、阿奇霉素、阿司咪唑、红霉素、克拉霉素、泊沙康唑、美沙酮、普鲁卡因胺、氢氯噻嗪、斯帕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西沙比利、吲达帕胺、氯丙嗪、链霉素、青霉胺、氯化铵、昂丹司琼、阿扑吗啡、奥曲肽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氟羟强的松龙等药物的患者。
?
氯喹用于疟疾的治疗已经长达70年,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恶性疟原虫或间日疟原虫都对氯喹产生了耐药性。实验研究发现维拉帕米、山莨菪碱、地昔帕明、酮替芬和氯苯那敏等药物可逆转疟原虫对氯喹的耐药性。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ribavirin,virazole,三氮唑核苷,尼斯可,病毒唑)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鸟苷类广谱抗病毒药物。
利巴韦林可口服、气溶胶、眼部房水等多种途径被吸收进入体内。其中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其生物利用度约为45%,并在口服1.5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峰值。利巴韦林经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药物t1/2约为0.5~2小时。
利巴韦林为广谱强效抗病毒药,对多种RNA和DNA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丙肝病毒、汉坦病毒、腺病毒等)均具有抑制作用。当利巴韦林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能够迅速被磷酸化,其磷酸化产物可以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多种关键酶,从而抑制病毒R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最终使病毒的增殖与释放受到抑制。利巴韦林不能影响病毒吸附、注入和脱壳的过程,同时也不诱导体内干扰素的产生,所以利巴韦林对病毒感染的预防作用较弱。体外实验显示,利巴韦林对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
(1)用于治疗急性甲型和丙型肝炎。
(2)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气管炎和流感。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推荐利巴韦林作为抗新冠肺炎治疗药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推荐利巴韦林与干扰素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应用,剂量为成人mg/次,每日2至3次静脉输注,疗程不超过10天。
(1)利巴韦林能够在红细胞内大量蓄积,因此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贫血、乏力等,停药后症状即消失。
(2)动物实验显示利巴韦林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且可透过胎盘屏障,也能进入乳汁,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禁用。
(3)有病例显示贫血的患者服用利巴韦林可引发心肌损害,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应慎用。
利巴韦林可抑制齐多夫定向磷酸齐多夫定的转化,二者合用会产生拮抗作用。在治疗丙型肝炎时利巴韦林与干扰素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大剂量使用利巴韦林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建议将利巴韦林与干扰素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合用,从而产生协同作用,降低利巴韦林的使用剂量,增加抗病毒活性,减少不良反应。
HIV蛋白酶抑制剂
HIV蛋白酶抑制剂包括利托那韦(ritonavir)、奈非那韦(nelfinavir)、沙奎那韦(saquinavir)、茚地那韦(indinavir)、安普那韦(amprenavir)和洛匹那韦(lopinavir)等。
蛋白酶是HIV复制过程中的关键酶,能够催化HIV蛋白前体裂解,促进结构蛋白的形成和HIV病毒的成熟、释放。而蛋白酶抑制剂则可阻止前体蛋白的裂解,抑制未成熟的非感染性病毒颗粒的进一步活化,并最终产生抗病毒作用。
冠状病毒的复制与HIV病毒的复制类似,也需要病毒蛋白酶的催化。前期体外研究显示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等能够显著抑制MERS-CoV以及SARS-CoV的复制,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具有抗冠状病毒的潜力。
(1)治疗成人的HIV感染时可与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类或非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类联合使用从而产生协同作用。
(2)对于在临床上不适宜使用核苷或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治疗的成年HIV患者,可以单独应用蛋白酶抑制剂进行治疗。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推荐利托那韦和洛匹那韦作为抗新冠肺炎治疗药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推荐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剂量为成人mg/50mg/粒,每次2粒,每日2次,疗程不超过10天。
(1)神经系统反应:眩晕、头痛、感觉及反应迟钝、失眠、味觉异常。
(2)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3)过敏反应:药热、皮肤干燥、瘙痒、药疹、皮肤红斑。
(4)肝、肾功能异常。
(5)血液系统反应:自发出血、溶血性贫血。
(6)代谢反应: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血脂。
蛋白酶抑制剂主要经肝细胞色素P代谢,可与其他许多抑制细胞色素P酶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降低药效。某些蛋白酶抑制剂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是随体内pH值的改变而改变,当其与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合用时,可导致蛋白酶抑制剂的血浆浓度下降。
法匹拉韦
法匹拉韦(favipiravir)是一种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抑制剂。
法匹拉韦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高。法匹拉韦在外周血中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3%,分布广泛。法匹拉韦经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
法匹拉韦在体内可迅速转化为法匹拉韦核苷三磷酸(M6)形式,M6通过模拟鸟苷三磷酸竞争性抑制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抑制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转录和增殖。M6还可插入到病毒基因组中,通过诱导病毒基因组中核苷酸突变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目前体外实验显示,法匹拉韦对新冠病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目前日本已批准法匹拉韦用于新发或复发流感的治疗,美国正在进行其针对流感的III期临床研究。有研究显示法匹拉韦对诸多RNA病毒(例如埃博拉病毒、黄热病病毒、肠道病毒等)具有很好的抗病毒作用。目前在我国法匹拉韦刚刚获得药品注册批件,并投入生产,即将用于临床上新冠肺炎的治疗。
法匹拉韦可引起血尿酸增加、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肝脏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法匹拉韦与吡嗪酰胺合用可使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法匹拉韦与瑞格列奈合用可增加瑞格列奈的血药浓度。
瑞德西韦
瑞德西韦(remdesivir)是一种核苷类似物前药,属于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抑制剂,具有抗病毒活性。
瑞德西韦以前药(Prodrug)形式进入细胞后,通过三步转化为三磷酸代谢物NTP的活化形式与ATP竞争,终止病毒的RNA转录和扩增过程。在临床前研究中发现瑞德西韦能够通过抑制埃博拉病毒RdRP蛋白来影响病毒的复制和繁殖。在动物实验中,瑞德西韦具有对抗MERS-CoV和SARS-CoV的药理活性。
具有治疗MERS、SARS、埃博拉病毒感染和新冠肺炎的潜力。
该药物尚未获批上市,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待被证实。
(张莹,梁海海,杨宝峰)
编辑:梁昱芊
审稿:杨丽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