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新冠肺炎尸检报告发布

背景2月16日凌晨3时许,全国第1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遗体解剖医院完成,并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在同一日18点45分,全国第2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遗体解医院顺利完成,这两具解剖病理目前已被送检。

日前,刘良团队将其中一例尸体解剖观察预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下称“《报告》”)发表于《法医学杂志》年2月第36卷第1期上,论文收稿于2月24日。通讯作者除刘良外,还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周亦武、任亮。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外,作者还包括湖北崇新司法鉴定中心、上海公安学院的工作人员。

结论如下:

从尸体检验大体观判断,本例死者肺部损伤明显,炎性病变(灰白色病灶)以左肺为重,肺肉眼观呈斑片状,可见灰白色病灶及暗红色出血,触之质韧,失去肺固有的海绵感。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复阅患者入院第20天CT片,见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可见空气支气管征,以左侧为重,双下肺可见纤维条索影。尸体检验肉眼所见与影像学改变分布情况相符合,且病变进一步进展。考虑影像学所见磨玻璃状影与肉眼所见肺泡灰白色病灶对应,提示COVID-19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

1,此前由COVID-19死者尸体穿刺取样获得的组织局部病理学改变提示,COVID-19病理特征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Eastrespiratorysyndrome,MERS)冠状病毒引起的病理特征非常类似[4],但从此例系统解剖大体观察,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明显,考虑可能与此例患者从确诊到死亡仅15d,病程较短有关,有待更多系统尸体检验资料及组织病理学验证。

2,死者胸腔积液量不多,淡黄色清亮液体,未见大量胸水产生,提示胸腔病变并非浆液性炎症为主。右侧肺与胸膜重度粘连,提示此例可能合并感染性胸膜炎。

刘良团队在《报告》中写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年12月起,已造成中国7万余人确诊感染,2千多人死亡。截至年2月24日,全国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达3.17%,此前医院早期收治的99例COVID-19患者中,死亡11例,死亡率为11%。

由于一直缺乏系统尸体解剖提供的完整病理学资料,研究人员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器官损害等影响无法确切判断。刘良团队认为,这份尸解报告提供了直观的病变情况,或将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尸体解剖工作被认为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是查明死亡原因、分析发病机理、追溯病源的金标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原文请扫描以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nz.com/xefyzl/54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