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成功开展首例早产儿中心静脉置管手术,这标志着医院新生儿护理技术跨越了一个新台阶。
11月2日上午11点,刚出生仅11天的早产儿刘毛毛在医院儿科新生儿监护室保温箱中安静地睡着,睡梦中的他时不时就吧唧嘴笑一下,两只小手挥动一下。
医院儿科主任洪梅介绍,刘毛毛是个早产儿,能有现在的状态不容易。他出生时状况不理想,后经该院儿科采取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地保证了刘毛毛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目前刘毛毛的体重已经由刚出生时的克增长到了克,胃肠功能障碍也得到了改善,患儿状况逐渐稳定。
“刘毛毛刚出生时一顿只能吃1毫升的奶,是远远不能满足他生长发育需要的。只能靠静脉营养支持补充生长所需要的热卡。但是,反复穿刺他的静脉,会增加他身体的痛苦和感染的机会,静脉炎发生几率会加大。所以,我们选择中心静脉置管术,为患儿建立了一条营养输注通道,置管成功后可以一直使用到出院”,洪梅主任介绍。
认真细致为早产儿做PICC前的皮肤消毒
中心静脉置管术的难度极大,这也是该院首次挑战这项技术。刚出生的刘毛毛体重低,身量小,全身皮肤菲薄,静脉细如发丝,要找到血管穿刺是特别考验技术的事情。所以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经验丰富的儿科护士长滕高菁。滕高菁介绍,她从刘毛毛的右肘穿刺进针,穿刺的血管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针鞘穿刺成功后,开始盲穿进入血管。人体血管就像枝丫交错的树枝,一不小心,导管就会进入错误的血管,一切又得重新来过。为了保证穿刺顺利,过程中滕高菁凭借自己的经验不断调整刘毛毛的体位,最终小心翼翼地置入PICC导管11厘米,整个过程用时两个小时。术后经X光检查确认导管置入中心静脉,早产儿中心静脉置管手术宣告成功。
滕高菁护士长专心致志地进行PICC穿刺
儿科主任洪梅介绍,对刘毛毛的治疗成果是显而易见的。早产儿刘毛毛出生后,经历了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由克降到了克。如果不采取中心静脉置管术,刘毛毛要恢复到出生体重大概就需要两周时间。现在刘毛毛不仅恢复到出身体重,还成功增重克,而且没有出现并发症,这是一件好事。
科普多一点
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由于中心静脉管径较粗,血流量大,高浓度高渗透压的药物能够迅速被稀释,因此,中心静脉置管能够保障患儿长期静脉输液需求,同时又能起到保护患儿的作用。
▲穿刺示意图
▲穿刺用的导管
科室简介
医院儿科设有儿科门诊、儿童雾化治疗室、儿科病房。配套设置儿童康复室。开展儿科各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和康复工作,以及儿童伤残的疑难障碍评定及治疗。科室特色临床诊疗: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腹泻、胃炎、营养不良、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惊厥、脑炎、脑膜炎、新生儿黄疸、败血症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常见疾病。已经成功开展猪肺磷脂气管注入术、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术等。儿童康复:全面开展国内外先进的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语言障碍矫治(ST)、平衡、本体感觉、步态训练、运动控制、生物反馈、传统医学康复等。通过评定与康复治疗使脑瘫、脑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脑外伤、产瘫、儿童脊髓损伤、骨关节损伤术后、特发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肌性斜颈、马蹄内翻足、多发性关节挛缩、扳机指、唐氏综合征、语言障碍、心肺疾病等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实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