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烟是燃烧艾绒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艾烟熏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温阳、活血化瘀等作用。其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在古代,艾烟已被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疗效独特,且一直沿用至今。现代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科及皮肤科疾病,如疮疡、白癜风、带状疱疹、瘙痒、伤口感染等,取得显著疗效[1-2]。同时也有用于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例如,艾烟可有效抑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的传播[3];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防控措施中,医院在大厅进行熏烧艾,以起到抑菌、抗病毒作用。文献研究表明艾烟所含挥发性成分有萘,氨水,三甲基对二氮杂苯,乙醇,乙二醇,乙酸,乙酰胺,溴代氮杂环丁烷,丙酸,甲基呋喃,丁酰胺,3-甲基-丁酰胺等[4];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调节脂质代谢、平喘镇咳、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力等药理作用[5-6]。
《温疫论》提到“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疫者,感天地之疠气”,这种“异气”“疠气”均属疫毒。《素问·刺法论》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表明疫毒的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疫病的发生是受疫毒的侵袭,中医防治疫病主以祛“毒”,针对不同疫毒,治法各异,温性疫毒当清热解毒,寒性疫毒需辛温散寒、祛邪解毒,湿性疫毒以芳香除湿化浊为准。中医通过辨证识别“毒”性而实施相应治则。结合COVID-19的临床表现属寒湿疫毒夹杂而伤及脾肺,以散寒祛湿、辟秽化浊为基本治则。现代医学认为疫毒的侵袭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后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导致肺部产生病理性损伤,COVID-19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肺部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和透明膜形成,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拟对艾烟防疫毒的临床应用、机制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COVID-19的防治提供参考。艾烟防疫毒的临床应用
传统应用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历史,例如,民间的端午节有悬艾叶、带艾虎、食艾糕、饮艾酒、熏艾烟、洗艾澡等多种用艾习俗,可以驱蚊杀菌、驱邪避秽。将艾叶燃烧后取其烟气热熏以达防疫病目的,因其起效快、作用范围广,在各时期疫病的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东晋时期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7]:“断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佳也。”认为用艾烟消毒方法预防疫病传染的效果显著。在《太平圣惠方》和《普济方》中均载有艾烟熏灸防治时气瘴疫及霍乱的方法。范汪所著的《范东阳杂药方》中亦有论述用艾灸法预防流行性霍乱,可使人“终无死忧”[8]。《备急千金要方》[9]中亦载曰:“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说明利用灸法可预防瘟疫感染。《串雅外编》干霍乱死灸法[10]:“心头微热者,以盐填脐内,纳艾灸,不计数,以醒为度。”《千金翼方》[11]中云:“初得一日二日,但灸心下三处……大人可五十壮,小儿可一七二壮,随其年灸,以意量之。”论述了艾灸防治时行的观点。《本草纲目》中记载,凡疫气流行,可于房内用苍术、艾叶、白芷、丁香、硫磺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辟秽,此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刘奎著《松峰说疫》中论述了药物焚烧法[12]防治疫病:“以苍术、降香为共末,揉入艾叶内,绵纸卷筒,烧之,除秽祛疫”。岭南医家以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流行性霍乱属阴寒之症,多用艾灸法取效。如“光绪二十八年……阴寒霍乱之症……羊城一郡,伤人数万口,惟有先用艾灸一法,百发百中。”[13]虽可能有所夸大其疗效,但揭示了艾灸可有效治疗流行性霍乱。《扁鹊心书》中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黄帝内经》中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以上均强调了灸法在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价值。现代应用艾灸烟熏具有温经散寒、活血行气、回阳固脱、升阳举陷、消瘀散结、拔毒泻热、防病保健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寒、热、虚、实诸证[14]。现代临床上艾烟主要集中用于外科和皮肤科疾病,而对于流行性疾病的预防运用不是很多[15]。但数千年的应用历史表明艾烟具有显著的空气消毒、灭菌作用,对流感、禽流感、水痘、腮腺炎、麻疹等经呼吸道传播的流行性疾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控制作用。在SARS爆发时,有医者提倡以艾灸进行预防,王慧教授[16]在预防SARS工作中采用逆灸法,以基本穴(风门、足三里)为主,对老人、小孩均有收效,且一直未发现不良反应。艾灸在防治慢性传染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江叶教授[17]观察中医古方联合艾灸与古方单用分别治疗肺结核的临床效果,发现联合艾灸的疗法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古方单用,其显效时间与起效时间也明显优于古方单用疗法。年代日本肺结核患者高达万,西医无法控制,而艾灸治疗该病疗效确切,并提出灸法是预防肺结核的唯一方法,有效遏制了传染性结核病的蔓延[18]。在COVID-19的防控措施中,医院早已进行艾条熏烧,以起到祛毒、祛邪避秽、温经驱寒、扶阳升阳等作用,有效驱除疫疠之气。通过对空气进行有效消毒,从而抑制病毒的传播。COVID-19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通过呼吸道飞沫等多种途径传播,甚至可以接触传播[19]。中医学将COVID-19归属于“疫毒”范畴,其病因为“感受疫之气”,是感受寒湿疫毒而发病[20],正如《黄帝内经》所云“形寒饮冷则伤肺”。治疗寒邪,当温散、透邪;治疗湿邪,当芳香避秽、化浊解毒,而艾灸烟熏就具备温阳散寒祛湿的功效。艾叶有“升温熟热,纯阳也,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的记载,COVID-19具有寒湿郁肺、疫毒闭肺、内闭外脱及肺脾气虚的证候演变特点[21],仝小林院士推荐艾灸神阙、关元、气海、胃脘、足三里等,以温阳散寒除湿,调理脾胃,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概率。在中国针灸学会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二版)》[22]中就有艾灸防治法:自灸足三里、内关、合谷、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每穴灸约10min。源文件见文章末尾。艾烟防疫毒的机制
空气消毒中草药熏蒸消毒法中的艾烟消毒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空气消毒法。艾叶燃烧烟熏时,其精油成分充分挥发,不仅能抑制或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还可分布于人口鼻呼吸道中,杀灭进入人的口鼻呼吸道中的细菌或病毒,且在口鼻中形成一道微膜屏障以阻止流感病毒的侵害。研究表明艾烟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枯草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及霉菌等常见致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24]。调节免疫艾烟熏灸通过作用于穴位和经络,从而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能够改善、稳定和协调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功能抵御外邪,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艾灸还能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等,在慢性病和预防保健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5],如艾灸通过祛邪外出有效治疗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26],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多种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去对抗单纯疱疹病毒[27]。艾烟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起到益气扶正、祛邪辟秽、温经驱寒、芳香防湿的功效。COVID-19属于寒湿疫毒侵袭人体,艾叶燃烧可散寒除湿。在现代临床应用中,艾灸疗法在防病治病方面的显著效果毋庸置疑。一方面通过熏染空气环境,艾烟中天然杀菌、抗病毒成分在鼻窦腔、喉头与气管中形成“药膜”,大量积聚抗体,作用于经呼吸系统侵犯人体的细菌、病毒,达到杀菌消毒、防病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改善人体周身环境,使药物气味经口鼻、皮肤吸收后,刺激神经和经络,增强免疫力,进而发挥预防疫病的作用。艾灸是中医传统外治常用方法,此法简便、经济、实用、安全、有效。但由于艾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其进一步的推广与运用受到一定限制。艾烟的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艾烟的毒理作用与浓度呈依赖性,低、中浓度的艾烟未见明显毒性反应;虽然高浓度(约为临床治疗室艾烟浓度倍)的艾烟对机体有损伤,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这种高浓度艾烟基本不可能达到,故而认为其是在安全浓度范围[28]。参考文献
[1]曹宏波,魏文坤,顾婕,等.艾烟的临床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31(2):-.
[2]龚长平,吴子建,何璐,等.艾烟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13(1):53-56.
[3]温凌洁,吴焕淦,田辉.灸法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探讨[J].河北中医,4,26(7):-.
[4]唐健.艾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19):24.
[5]程宽,罗萌萌,王海泉,等.艾烟相关性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35(5):-.
[6]刘磊,胡玲,王璐璐,等.艾灸生成物的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41(2):95-98.
[7]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5.
[8]宋祁,欧阳修,范镇,等.新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
[9]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鲁兆鳞,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0]赵学敏.串雅外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4.
[11]孙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2]戴天章,刘奎.瘟疫明辨?松峰说疫[M].北京:学苑出版社,3.
[13]李永宸,赖文.针灸除疫,绩载史册——岭南医家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贡献[J].中国针灸,4,24(12):-.
[14]张梅,刘珍珍,杨佳敏,等.艾灸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43(1):73-77.
[15]张延君.艾灸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3(19):89-90.
[16]王慧.逆灸应激法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初探[J].中医研究,3,16(5):52-53.
[17]江叶.中医古方配合艾灸治疗肺结核13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15(1):-.
[18]张梦雪,关玲,赵百孝.能治大病的艾灸[J].中医健康养生,(12):23-25.
[19]杜永浩,金晨望,杨健,等.家庭聚集性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表现初步探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doi:61..r.20213...
[20]贾振华,李红蓉,常丽萍,等.中医学应对疫病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doi:10./j.cnki.syfjx.1071.
[21]贾振华.络病理论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证治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doi10./j.cnki.syfjx.2046.
[22]中国针灸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二版)[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