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灭活病毒。
2.传染源有哪些?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3.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与接触病毒的量有一定关系。对于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孕产妇或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有慢性病人群,感染后病情更重。
4.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主要传播方式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包括手污染导致的自我接种)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气溶胶近距离传播。目前近距离飞沫传播应该是主要途径。
5.新型冠状病毒会人传人吗?
会。从一些聚集性病例的发病关联次序判断,人传人的特征十分明显,且存在一定范围的社区传播。
6.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米)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
飞沫的产生:咳嗽、打喷嚏或说话,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气管插管、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和心肺复苏等。
7.什么是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血液或带血体液经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直接接触含某种病原体的分泌物引起传播。
8.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指14天内曾与确诊或高度疑似病例有过共同生活或工作的人。包括办公室的同事,同一教室、宿舍的同事、同学,同机的乘客等。以及其它形式的直接接触者包括病毒感染病人的陪护、乘出租车、乘电梯等。
9.对密切接触者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所有跟疑似感染病人可能有接触的人(包括医护人员)都应该有14天的健康观察期。观察期从和病人接触的最后一天算起。一旦出现任何症状,特别是发热、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呼吸短促或腹泻,立即就医。
10.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有什么临床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起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流涕、咳痰等症状少见。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仅表现为头痛、心慌、胸闷、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部分患者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11.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戴口罩是阻断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的有效手段。选择医用外科口罩能很好地预防呼吸道疾病。一次性医用口罩佩戴时,要将折面完成展开,将嘴、鼻、下颌完全包住,然后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成贴合。戴口罩前应洗手,或者在戴口罩过程中避免手接触到口罩内侧面,减少口罩被污染的可能。要定期更换,不可戴反,更不能两面轮流戴。
12.如何做好手卫生?
手卫生有两种方式,洗手或用手消毒剂。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可选用含醇速干手消毒剂或醇类复配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可直接用75%乙醇擦拭双手;醇类过敏者,可选择季铵盐类等有效的非醇类手消毒剂。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剂、0.5%碘伏或0.05%含氯消毒剂等擦拭或浸泡双手,并适当延长消毒作用时间;若无消毒剂也可用有效的消毒湿巾擦拭双手;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按上述方法消毒。
13.调查过程中如何做?
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入户前洗手消毒。调查人员与被调查者保持1米以上。尽量控制调查时间。避免调查时间过长。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须进行手部和调查物品的消毒。
14.在家中怎样预防新型冠状肺炎的传染?
增强卫生健康意识,适量运动、保证睡眠、不熬夜可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经常彻底洗手,不用脏手触摸眼睛、鼻或口;居室多通风换气并保持整洁卫生;尽可能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或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和空间密闭的场所,如必须去佩戴口罩;坚持安全的饮食习惯,食用肉类和蛋类要煮熟、煮透;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