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而吸入性肺炎又是老年肺炎中一个常见类型。吸入性肺炎又叫吸入综合征,是由于口咽部分泌物、胃内容物反流或其他误吸入下呼吸道,先是引起化学性肺炎或损伤,后产生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是老年人常见的肺部感染和重要死因,老年人因误吸引起的肺炎占整个肺炎病死率的1/3。
吸入是常有的现象,5%的正常人及70%神志受损的人在睡眠时有吸入,吸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的老化,呼吸道防御功能的减退,同时常患有慢性疾病,故老年人是发生吸入性肺炎的高危人群。再加上老年人易患脑梗塞、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这些是导致误吸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呕吐、长期卧床、不能主动咳嗽,鼻饲病人进食后未注意体位或咽喉部受刺激等导致误吸。误吸物不仅是口咽部的分泌物,还有鼻腔炎性分泌物、口腔内残留的食物、胃肠道内容物和反流的消化液,其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病原体负荷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肺炎。发病前多有引起误吸的病史及相关的危险因素,但有29%为无明确误吸,在睡眠或其他情况下无声无息的吸入。初期无症状,可于吸入数小时后(多2小时内)出现症状,呼吸加快,心动过速,主要表现为因喉反射性痉挛和支气管刺激而引发喘鸣、剧咳,于1~2天后突发呼吸困难,紫绀,咳浆液性泡沫痰,继而出现食欲不振、厌食、倦怠不适、活动能力下降、意识障碍、恶心、呕吐、体重减轻、尿便失禁等,或仅表现为原有基础疾病的恶化或恢复缓慢。
吸入性肺炎的发病主要是由于误吸,降低老年吸入性肺炎发病率重点在于防止误吸,尤其是化学性吸入性肺炎、阻塞性吸入性肺炎在治疗上无特殊有效的办法,重在预防。早期预防、识别和处理病人的吞咽问题和误吸,可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和减轻病人痛苦,降低治疗费用,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利于早期康复。
睡眠侧卧仰卧位增加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如无禁忌,宜床头抬高30~45度。卧位时应采用适当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一般可采用侧卧位。平卧位时头偏向一侧,有胃食管反流疾病的老年人尤其需要保持侧卧体位。此外,还应经常改变患者在床上的体位,不能翻身的病人要2小时协助翻身。老年吸入性肺炎多发生在睡眠中,睡眠时吞咽能力下降,咳嗽反射减弱,口腔分泌物倒流入气管,致病菌便可移居下呼吸道而引起感染。因此,老年人应养成头稍高的右侧卧位或半侧卧位睡姿,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避免口腔分泌物倒流入气管内。睡前帮助病人漱口,口腔分泌物多时应随时吸出、清洁口腔。
注意排痰老年人排痰不容易,甚至不能排痰,痰液易误吸入气管乃至呼吸道,构成老年吸入性肺炎的常见病因。长期卧床的老人每2小时翻身,及时用吸引器将痰液吸出。卧床时间较长,咳嗽无力的患者,应经常协助变换体位,每次变换体位后用手掌两手交替叩击病人背部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使黏附于气管壁的痰液移动而易咳出。叩击时,肩、肘、腕放松,手背隆起中空,手掌心与背部之间保留空隙以增强压力向深部传导。叩击要有节奏,自下向上,边叩边鼓励病人咳嗽以咳出痰液,对不能排痰的老年人,医院用吸引器把痰吸出。
保持口腔清洁口腔部细菌定植是引发吸入性肺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老年人口腔因老年性变化,牙间隙大,常引起食物嵌塞,加以唾液分泌减少、黏稠等,都有利于细菌生长,做好口腔护理可明显降低老年人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性。能自己漱口的每次饮食后应随时漱口、湿润口腔,用柔软牙刷及时进行口腔卫生清洁,不能自理但能进食者每次餐后帮助患者漱口或刷牙,及时清除口咽部分泌物以减少口腔内细菌的产生,严重衰弱意识障碍要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3次清拭口咽部,可用1%聚烯吡酮含漱或清拭口腔黏膜。
防止呛咳进餐不宜说话,防止呛咳。若出现呛咳立即停止进食,主动咳嗽、轻扣胸背部将食物颗粒咳出,必要时用手或吸引器、气管镜取出口腔、喉部、气管内的食物。病人呕吐时应头偏向一侧,随时清除呕吐物以防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
饮食调整轻度吞咽障碍,改变食物的质地和饮食方式调整是预防误吸有效的方法。稀薄液体最易导致误吸,经口进食者调整患者的进食速度和每一口的量,增加食物的黏稠度(以固体或糊状食物来代替液体食物)可以改善吞咽功能,避免吞咽时呛咳。用软食、糊状或冻状的黏稠质地均匀的食物,多用半流食和泥状食物,用搅拌机将食物磨碎,加入酸奶、果酱增加食物的黏稠度,尽量不要进食流食和固体颗粒食物,固体和液体不要混合给予,尽量减少米饭、面包、糕点等难以吞咽的食物,防止吸入米粒、面包碎屑等。尽可能坐位进食,颈部微屈,采用下颌内收姿势,给食时给语言提示,如张口、吞咽等。将食物放在口腔较有力的一侧,给食要慢,每次一勺,放入食团后可用勺背轻压舌部一下,刺激患者吞咽,吞咽结束后再给下一勺,避免喂得太急太多而发生呛咳,每次进食小食团后,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使食物全部通过咽部。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进食速度和每口的多少,少量多餐,一般每天5~6餐,每餐小于毫升。为防止吞咽食物误入气管,在进食时先嘱患者吸足气,吞咽前及吞咽时憋住气,这样可使声带闭合封闭喉部后再吞咽,吞咽后咳嗽一下,将肺中气体排除,以喷出残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残渣。吸氧的患者喂食前应拔除氧气管。病人咳嗽时不能喂食和水,吞咽困难的患者不应该使用吸管饮水。痴呆、偏瘫、口咽区疾病或损伤的患者颊部容易储留食物,应在其进食后检查口腔,如果在口腔内储留食物及时清除。
有严重吞咽困难,进食时频繁呛咳,反复发生吸入性肺炎的患者仍应改经口进食为管饲饮食。管饲饮食可避免吞咽引起的呛咳和误吸,但胃管的存在因损害下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又增加反流和误吸的危险。护理鼻饲时先确定胃管在胃内,保持坐位,不能坐起者应在鼻饲前先更换体位,并使床头抬高至少45度。鼻饲每天4~6次,每次~毫升,于15~20分钟推完,过多过快易导致胃痉挛、呕吐。在鼻饲时和鼻饲后30~60分钟内尽量不要改变体位,同时尽量避免背部拍打(因饱食情况下易诱发呕吐)并严密观察,一旦发生误吸及时处理。鼻饲后询问患者有无上腹饱胀、恶心、欲吐、反胃、烧心等症状,检查是否有腹胀,肠鸣音是否减弱,判断患者胃肠蠕动和胃排空情况。存在胃排空减慢时,可给予促胃肠动力药物,如莫沙比利、多潘立酮等。
预防诱发因素吸入性肺炎还与寒冷、过度劳累、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等诱发因素有关。生活中要注意防寒保暖,劳逸结合,以免诱发吸入性肺炎。
点击“阅读全文”,直接订阅最新《医药养生保健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