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康专家提醒您冬季要重视这些高发病

进入冬季,气温骤降,除了寒冷,还有各种高发疾病,而不只是感冒发烧这么简单,因此需要格外警惕。冬季,由于气温越来越低,人体机体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血流加快、血管的外围阻力增强、导致血压升高或血管栓塞等。因此,冬季是很多疾病的高发期,尤其遇到气温骤降时,心血管疾病患者会立即增多。

那么,冬天到底有哪些高发病,又该如何正确预防呢?

一、感冒

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感,均由病毒传播。前者症状为咽痛、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等,一般不发热;后者症状为高烧、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传染范围更大。感冒一般有自限性,但体弱者可能会出现肺炎、气管炎等并发症。流感的影响面广,危害性大,蔓延迅速,常引起流行,不及时治疗会出现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如何应对?

①尽量减少出入公共场所的次数,室内注意通风;

②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剪指甲等;

③平时多喝水,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提高免疫力;

④老人、小孩要及时注射流感疫苗;

⑤感冒后如果3-4天仍无好转迹象,应及时就医。

二、慢性阻塞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吸烟、粉尘和化学物质的吸入、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损伤疾病,其中长期吸烟是主要的原因。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常伴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等症状。

一般来说,老人、吸烟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在冬季容易发作慢性支气管炎,并发展成肺气肿,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终身不愈。

注意,慢阻肺应与普通的慢性支气管炎区分开,后者没有肺损伤,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伴有咳嗽、咳痰为主要的症状。

如何应对?

1、戒烟,减少室内空气污染,注意通风换气;

2、要注意保暖,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高危人群来说,“秋冻”不可取;

3、发生呼吸系统感染时应积极治疗;

4、要加强锻炼,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三、胃肠道疾病

冬天早晚温差大,冷空气易刺激胃肠,导致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多发;大吃大喝、摄入过多热量或酒精,易引起胃肠黏膜损伤,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甚至消化道出血;冬季也是病毒性胃肠炎的高发期,尤其要警惕儿童感染。

如何应对?

①注意保暖,生活起居要规律;

②切忌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辛辣、油腻、煎炸食物;

③慢性胃病者要少吃含有鞣酸的水果,如柿子、葡萄等;

④如出现胃部不适或疼痛、嗳气、饱胀感、恶心、呕吐甚至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⑤注意饮食卫生,海鲜等生食要彻底煮熟,生熟食物分开放;尤其注意儿童的餐具卫生。

四、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严重者会呼吸困难。

如何应对?

1、过敏体质或哮喘的高危人群一定要远离过敏源;

2、要注意保暖,以免寒冷诱发支气管哮喘;

3、避免突然、高强度或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剧烈运动;

4、哮喘患者要坚持用药,医院复查肺功能方便调整用药。

五、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脑梗塞等。冬季气温低,引起机体外围的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一般来说,如果冬天里数日有乏力、头晕、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频繁、剧烈、持久的情况,就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了。

如何应对?

①注意保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②规律生活,注意劳逸结合;

③心脑血管患者应减少晨练,最好在上午10点后出门,不要选择跑步、跳绳等激烈项目;

④慢性病患者要按时服药,谨遵医嘱,不要私自换药或突然改变剂量;

⑤控制体重,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⑥有慢性病的老人最好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六、冻疮:

皮肤在遭遇寒冷、潮湿等时,局部动脉收缩,久而久之血管麻痹,造成扩张,血液淤积,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冻疮。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溃疡等。经常发生在肢体的末梢和暴露的部位,如手、足、鼻尖、耳边、耳垂和面颊部,易复发。

如何应对?

①加强锻炼与营养,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

②注意局部保暖;

③防止潮湿,保持干燥,平时洗手、洗碗等用热水,洗完之后一定要及时擦干;

④手套、鞋袜不宜过紧,脚爱出汗的人要选择吸汗能力强的鞋垫或者透气鞋子,以保持双脚干燥;

⑤易受冷部位擦凡士林或其他护肤品以保护皮肤。

-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nz.com/xemxyy/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