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相关知识问答(第一部分)
1.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传染源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是有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临床症状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有潜伏期,一般为3到7天,最长不超过14天。少数病人也会表现为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轻症患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无肺炎症状。重症病例会出现呼吸加快,呼吸衰竭和多器官损害等情况。
2.新冠的具体临床表现有哪些?
(1)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2)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宭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虑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明显发热。
(3)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
(4)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5)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孕产妇临床过程与同龄患者相近。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3.新冠的传染源是?
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4.新冠的传播途径是?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5.新冠的易感人群?
普遍人群均易感。
6.新型冠状病毒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有哪些基本要求?
(1)加强感染监测。做好早期预警预报,加强对感染防控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发现隐患,及时改进。发现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时,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报告,并在2小时内上报信息,做好相应处置工作。(2)做好清洁消毒管理。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加强诊疗环境的通风,空气消毒,可配备循环风空气消毒设备。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诊疗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严格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的处理,严格终末消毒。(3)加强患者就诊管理。做好患者管理,减少患者拥挤,医院感染的风险。发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时,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患者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及时将患者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4)加强患者教育。积极开展就诊患者及其陪同人员的教育,使其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护知识,指导其正确洗手、咳嗽礼仪、医学观察和居家隔离等。(5)加强感染暴发管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最大限度降低感染暴发的风险。增强敏感性,一旦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暴发或暴发后,必须按照规定及时报告,启动应急预案,配合做好调查处置工作。(6)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疑似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纳入感染性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规范处置。
7.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发热门诊如何管理?
(1)发热门诊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要求。(2)留观室或抢救室加强通风;如使用机械通风,应当控制气流方向,由清洁侧流向污染侧。(3)配备符合要求、数量充足的医务人员防护用品,发热门诊出入口设有速干手消毒剂等手卫生设施。(4)医务人员树立标准预防理念。要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后应当进行洗手或手卫生消毒。进出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严格按照《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要求,正确穿脱防护用品。(5)医务人员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特征,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患者筛查,对疑似或确诊患者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报告。(6)患者转出后进行终末处理。(7)要求患者及陪同人员规范佩戴口罩、规范手卫生。
8.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急诊如何管理?
(1)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引导发热患者至发热门诊就诊,制定并完善重症患者的转出、救治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2)合理设置隔离区域,满足疑似或确诊患者就地隔离和救治的需要。(3)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预防措施,做好个人防护和诊疗环境的管理。实施急诊气管插管等感染性职业暴露风险较高的诊疗措施时,按照接治确诊患者的要求采取预防措施。(4)诊疗区域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时清洁消毒。(5)采取设置等候区等有效措施,避免人群聚集。
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普通病区(房)如何管理?
(1)设置应急隔离病室,用于疑似或确诊患者的隔离与救治,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及流程,备有充足的应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和防护用品。(2)病区(房)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启动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按规范要求实施及时有效隔离、救治和转诊。(3)疑似或确诊患者专人诊疗与护理,限制无关医务人员的出入,不探视。(4)等候转诊期间对患者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救治措施。(5)患者转出后对其接触环境进行终末处理。
10.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医务人员如何防护?
(1)科室和医务人员应强化对标准预防措施的落实,做好诊区、病区(房)的通风管理,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2)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防护措施,根据不同情形,做到以下防护。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防渗隔离衣.
3.为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插管前手动通气和支气管鏡检査等)时:(1)釆取空气隔离措施;(2)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并进行密闭性能检测;(3)眼部防护(如护目镜面罩);(4)穿防体液滲入的长袖隔离衣,戴手套;(5)操作应当在通风良好的房间内进行;(6)房间中人数限制在患者所需护理和支持的最低数量。
(3)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必须从卫材库领取、符合国家标准。
(4)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须及时更换。
(5)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戴手套前应当洗手,脱去手套或隔离服后应当立即流动水洗手。
(6)严格执行锐器伤防范措施。
(7)毎位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清洁与消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