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千名教师大走访大劝学活动3

下午时分,漫天的大雾就将天空罩得模糊一片,放眼望去,十几米外屹立在微风中的电线杆隐约可见,再远则是茫茫大雾。

冬天的天黑的就是早,下午五点左右光线已经变得暗淡,夹杂在寒风中细小的雪粒也飘了起来。看来是要变天了,我们不仅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山脚下的这个小村子,只有六十多户人家,除了四五户汉族居民,其余都是回族人口。今天最后走访的一家就是这个村子里的回族小孩。在大西北,回族是常见的一个少数民族,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回族人勤劳,善良,善于经商,很多人常年在外经商很少回家。也许是受经商思想的影响,回族人对文化学习不够重视,很多十岁左右的孩子就会被父母带到外地谋生,早早辍学的孩子比比皆是。

噶娃子的妈妈就在西安城里带着两个哥哥卖蒸馍,据说是在一所中学的旁边。蒸馍蒸得又白又大,酥脆可口,人也活泛,加上能说会道,很受周围居民的欢迎,就连学校也每天订购几千蒸馍。她的蒸馍铺五六个人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生意甚是红火。去年回家就要将尕娃子带到西安去卖蒸馍,由于尕娃子爸爸的反对才没去成。再说孩子才十岁,去了也帮不了多大的忙,但今年会不会去,这就说不上了。

尕娃子的爸爸是个四十多岁的农民,由于患有慢性肺炎,长期吃药,面黄肌瘦,身体单薄,走路歪歪斜斜,好像一不小心就会被风刮倒似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川吃川”,村子旁边是一家煤矿。他在家每天早出晚归,就靠在煤矸石山上捡煤矿丢弃的废旧铁丝,钢筋过日子。除此外更多的时间是从矸石快中挑拣煤渣、炭块换钱过日子。

我们到家的时候,尕娃子的妈妈不在,家里只有尕娃子的爸爸和一个留着长发,染得黄黄的假洋鬼子,他是那个没念完初中就辍学的尕娃子的哥哥优素福。

看到我们的到来,他们都很热情。几乎每年的走访不用我们介绍尕娃子的爸爸也知道我们此行的目的。他一边倒茶,一边笑着说:“年年让老师们动员,我们作为家长的都不好意思了。孩子上学本来是我们的事,却让你们连年都过不好来家里动员,真让我们感动,弄得我心里都不好受了。老师们放心,今年我一定让娃按时上学,只要他能考上大学我哪怕舍了老命也会供他上学。老大、老二没好好上学,初中没毕业就回了家。他再不好好上学别说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党了,我连自己都会对不起……”尕娃子的爸爸有点激动。也许是常年的疾病让他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也许是他觉悟突然间提高,在表达着感谢的同时,在不停地给我们做着保证。

今天最后一家,不用我们动员就完成了走访任务,填完表格我们告别尕娃子的爸爸,踏上了回家的路。

夜幕降临,天空开始下起了大雪,浓雾还没彻底消退。打开车灯,只能看见前方几米路面,在视野不够开阔的情况下,最后一辆班车缓缓地行驶着。我忙碌了一天,也许是劳累了,靠在座椅上做起了美梦。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nz.com/fyzmzl/9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