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腹泻
药源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7%,它是指由于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粪便次数异常增多,且粪便可为水样或带有黏液、血性水样便,可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寒颤、高热、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凡是能使胃肠道黏膜受损或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药物都可引起药物性腹泻。它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起病急,通常在用药初期出现,病程短;慢性腹泻在用药后较长一段时间出现,病程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源性腹泻的机理
1、胃肠道防御系统的改变
1.1胃酸分泌异常
胃酸可防止病原菌在胃肠道内的增殖,正常人胃肠道pH值通常4,当pH5时,病毒、细菌以及致病菌得以滋生,从而引起腹泻,导致吸收不良以及严重的营养缺乏症。在免疫缺陷的患者中,胃酸分泌量的减少将显著增加腹泻的风险。当用大剂量的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时,胃酸分泌量减少,胃肠道pH值升高,肠道内菌丛数量增加,停药后,pH可恢复正常。在中老年人群中,服用H2受体拮抗剂是携带艰难梭菌的重要风险因子。
1.2肠动力紊乱
正常的肠动力与移动性运动复合波有关,它能运送消化的食物,并防止肠道病原菌、毒素和小肠粘膜长时间接触。当肠动力减弱时,细菌得以增殖,大量结合胆汁酸在结肠内经细菌分解成游离胆汁酸,从而引起结肠中体液和电解质的分泌,形成水泻。抗胆碱能药物会降低肠动力,促进食物淤积,从而为细菌增殖提供了1个微胶粒环境。尽管抗胆碱能药物最多见的不良反应为便秘,若无其它致腹泻因素,就可考虑是否为抗胆碱能药物引起的腹泻。
1.3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正常菌是保护宿主免受致病菌侵害的重要屏障。抗菌药引起的腹泻由肠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菌群失调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异常增殖和正常菌群代谢功能受损。部分患者的正常菌群改变以及肠道正常防御机制的丧失会诱导机会病原体如艰难梭菌的增殖,由抗菌药引起的腹泻中15~20%都与伪膜性肠炎有关。
2、肠道正常生理功能的紊乱
2.1体液的吸收和分泌紊乱
药物引起的分泌性腹泻其机理是由于当药物与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环腺苷酸的水平,导致阴离子(Cl-和HCO3-)的分泌增加,Na+,K+和H2O从肠道的被动外流,并抑制Na+和Cl-进入细胞内,引起体液流失。
2.2渗透性腹泻
胃肠道中的渗透活性物质会降低体液的吸收,这种类型的腹泻称为渗透性腹泻,禁食后可中止腹泻。
3、吸收不良性腹泻
长期口服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和杆菌肽后会出现吸收不良性腹泻。其原因:①抗菌药破坏了小肠黏膜导致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萎缩并降低了上皮细胞的酶活力;②肠腔内的抗菌药与胆汁酸结合,减少了脂肪的吸收,从而引起腹泻。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
近年来,有关微生态制剂用于预防和治疗抗菌药引起腹泻的研究与日俱增,已有临床试验支持微生态制剂对抗菌药引起的腹泻,以及复发性的艰难梭菌感染中的预防作用。1项关于微生态制剂对于急性腹泻预防作用的荟萃分析(包括34个随机盲法,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其中19项试验的数据是关于以微生态制剂预防抗菌药引起的腹泻,18项试验的结果获得了明显的疗效,其中6项试验结果显示微生态制剂与安慰剂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腹泻发生率下降了52%(95%CI:35%~65%,P0.01)。参考文献: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年12月第8卷第6期《药源性腹泻的发生机理和防治》张怡李中东王大猷
酪酸梭菌
酪酸梭菌又称丁酸梭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属于人体正常肠道菌之一。酪酸梭菌可抑制促炎症因子TNF-α、IL-23的过量表达,促进sIgA的分泌,降低粘膜炎症反应,提高黏膜免疫,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酪酸梭菌进入肠道能分泌大量丁酸,能显著抑制有害菌繁殖,同时分解多糖为低聚糖,为有益菌提供能量物质,促进有益菌生长,快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丁酸能够修复受损肠黏膜,恢复肠屏障功能,有效阻止病菌入侵。
因此,酪酸梭菌联合治疗药源性腹泻,可有效缓解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肠备米桑,修复肠道粘膜,保护胃肠道。
肠道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