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生
(-)
宋老先生医生在基层农村行医济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崇尚仲景学术哦,创立了“外感内伤病寒伤论”并终生实践而有所收获,书之成册,以励后人。
慢性寒伤局部病的诊治
我们在医疗实践中见到许多长期不愈的普通病,本来是短期能够痊愈的,但是由于医务同志学习实践过程不同,又缺乏对中医四诊以及伤寒六经辨证的学习、摸索、运用。
对疾病鉴别不清,治疗主观、狭隘,甚至无的放矢,造成多花钱而病不愈或遗留后遗症,有的恶化死亡。例如:神经性头痛、胃溃疡、气管炎、心肌炎、肾炎、水臌等诸病例的治疗,很多是悬殊很大的,值得重视的。
——宋俊生
如何用简易的方法将这些疾病治好呢?
五部分类
我从学习到实践,按照中医四诊、八纲、伤寒六经的辨证方药,创研出了一个简易的诊断治疗方法:参考古代医家的论述,我将人体分为五个部分,把头项、背腰、四肢区域定为太阳经的范畴;把颜面、五官部分定为阳明经的范畴;把颈、胸、咽喉部分定为颈阳经的范畴;把胸、胁、肝、胃部分仍定为少阳经的范畴;把胃肠、大腹、少腹区域定为腹阳经的范畴。
这五个区域有病,再区分病在皮表、在皮内。在皮表者分析是皮肤病还是外感寒伤病;在皮内者分析是内伤炎症、还是器质病变。例如:
(一)头痛
如兼有背沉、肢酸、身冷,我们大家皆知这是感冒头痛或外感寒伤头痛,其脉必浮。用荆芥12克,防风10克等,姜枣为引,水煎服;或用APC2片红糖水送服;或桂枝6克也可;见汗即好。
如只是头痛而无背沉、肢酸、身冷等症,那就要从脉象鉴别浮沉了。如果是头痛、脉浮,则仍是外感寒伤头痛(即普通所说:神经性头痛),处理则以去痛片2片,红糖水送下;或用荆芥12克,水煎服。也就好了。
如这类头痛兼有咽干、口渴,可服银翘解毒丸,生津止渴治这类头痛。如果是头痛、脉沉,那就是里证头痛。有的是慢性脑内炎疼,有的用脑过度疼,这都是内伤头痛。脑内炎疼处方:大青叶30克,水煎服,或用生白芍30克,忍冬藤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用脑过度头痛,水煎大青叶30克或杞菊地黄丸早晚各一个更好,用脑过度或受刺激过重的头痛最好内服犀角地黄丸。
(二)腰痛
如浮弦脉,这是外感寒伤所致,用金毛狗脊15克或独活12克,水煎服,加上桂枝6克或荆芥10克更好。如果是沉脉那就是内伤腰痛,则以生白芍30克,刘寄奴12克,白及15克,忍冬藤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三)咽喉痛
如脉浮数这是风热,宜用银翘解毒丸。如是脉沉,这是里证、炎症,则以银花30克,连翘12克,山豆根12克,忍冬藤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四)咳嗽、咽堵、颈憋,脉浮弦的颈阳经证
外感寒伤一般用六味汤治之:荆芥、防风、薄荷、僵蚕、桔梗、甘草各10克。
如脉沉数、咽痛、口渴是内伤炎症。宜用养阴清肺汤治之:生地30克,元参30克,天冬30克,白芍12克,丹皮6克,薄荷9克,浙贝9克,甘草10克,或加山豆根12克,大青叶15克。
如脉浮弦,是外感寒伤,咽干、口不渴则以苏叶10克,薄荷10克,浮萍10克,水煎服;如脉浮数、咽干、口渴则服银翘解毒丸治之。
如脉沉缓,那就是里证,单纯的气管炎或肺炎。治疗以银花、连翘、忍冬藤、蒲公英、甘草等,水煎服;或肌注青霉素。
(五)胸满、胁胀、口苦不欲食、脉弦的少阳经病
宜用柴胡剂理之。
以上介绍了头、颈、胸三部内、外辨证。
下面介绍颜、面、腹部的鉴别:
(六)颜面五官的阳明经部
这个部位的外感寒伤,脉浮,就以白芷10克,或加荆芥9克,姜枣为引,水煎服。最常见者为伤风受寒,常见鼻流清涕、鼻塞不畅等症,中药用荆芥10克,白芷10克,辛夷10克,水煎服;眉棱骨痛用白芷10克,水煎服,治之。
眼受风寒用木贼、蝉蜕理之;牙受风疼用荆芥穗10克,水煎服,治之。
大腹胀、攻或疼,脉弦浮,用柴胡10克,威灵仙10克,桂枝8克,水煎服。或用霍香、佩兰同上服用。这两部的里证均是脉沉。
以上是把人体分为五个部分,无论何部位皆以脉的浮沉界定表里内外。
尺部脉浮弦为病在下(腿、足部);寸部脉浮、弦为病在上。
就这样概括地把人体分为五个范畴,除皮肤疮伤外总不外乎外感寒伤的表病与内伤、肌肉、脏腑器质的里病。
表病者脉浮、洪、弦、紧;里病者脉沉、细、缓、迟、数、促。
一般外感寒伤在于四肢、太阳经者多呈浮、洪、大脉;在于胸、胃、少阳经者多呈弦脉;在于颈阳经者多呈浮、弦脉。
里病一般多呈沉、细、缓、迟。炎症者有的呈数脉,中暑病有的脉数,阴暑病阳者或者脉数,血亏极者脉促。
免责声明:本文源自《宋俊生临证得失录》,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标明出处,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您的点赞和收藏是对我们的认同和动力,
您的转发和评论能够让更多人学习、进步。
中医老铁们所载方药、中医感悟,虽非神妙圣法,却也是笔者临床亲试,或名师经验,不敢妄言。
抛砖引玉,图阅读者有所收获,也希望老铁们不吝赐教。
如您对中医有所体悟,想要分享,也欢迎您加入我们,有老铁自远方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