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心理干预措施探讨

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lx/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33孙思伟,周天航,党卫民,等.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的大众心理健康干预的途径和方法。

方法

通过文献复习、收集国内家医院,自疫情发生以来到年2月24日期间,在多种媒介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心理健康宣传资料,并进行媒介、受众的分析。

结果

首先,疫情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观察人员及参与一线工作的护士群体,以焦虑体验为主,发生率在92.68%~%。其次,疫情期间适用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法要区分不同受众,才能达到良好的作用。最后,目前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优点是专业人员利用多种新媒体对受众进行了区别宣传,但对老年人群这一不熟悉新媒体或缺乏接触新媒体条件的人群,获得心理健康干预的途径有待加强。

结论

区分不同受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期间的各类群体心理健康干预,有助于提高疫情期间社会心理干预的效应。

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员的快速频繁流动,给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防控带来新的挑战。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从未停止,特别是年以后,全世界包括我国在内的国家均出现了一系列急性呼吸道病毒的传染病事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年)、禽流感(—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年4月始)[]、中东呼吸综合征(年9月始,MiddleEastRespiratorySyndrome,MERS)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年12月始)。人类对这类传染性疾病的了解并不充分,其特征为传播快、人群普遍易感、短期内缺乏特效治疗药物和疫苗;如H1N1病毒感染,据估计全世界有万人感染,1.8万人死亡,而截至年4月底我国约有13万人受感染,死亡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乙类传染病和检疫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和检疫传染病管理[],对于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过程中的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心理干预和支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在重大公共事件中,不同人群如管理层、实施层、被管理层、非特殊人群(普通人群,包括患者、疑似患者、学生等),均会感到恐慌。

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全面加强社会管控,要加强社会治理,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各项工作要周密细致,把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心理干预等工作做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由此可见,国家对心理干预极其重视,并对我国在疫情防控狙击战的干预效果提出了全面要求。

考虑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主要影响人群为中国大陆的居民[],以及心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受文化差异的影响等情况,我们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对未知传染性疾病防控过程中的心理干预经验,以及本次疫情医院在各种媒介所做的心理干预,以期为本次疫情防控的心理干预措施获得更多启发。

方法

对年1月至年2月24日24时,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搜索有关SARS、H1N1、传染性疾病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文献,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相关的主题进行筛选,共筛选篇。

按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的"医院学科结果-精神病学排名top名单",搜集这个医院截止到年2月24日在多种媒介发布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心理健康宣传资料,进行媒介、受众的分析。

结果

对自新型官渡肺炎以来在不同媒介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进行搜索、分类(表1)。

表1不同媒介进行心理健康宣传的现况

讨论3.1 传染性疾病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影响3.1.1 普通民众

传染性疾病在初期会引起民众的恐慌和渴求信息的焦虑[]。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普通民众受教育水平和生活环境差别较大,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社交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压缩了各种信息和谣言,人们很难获得真实信息;社会各种群体在受教育水平、理解信息程度、获得资源的能力、产生的反应有各种差别,会导致不同群体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引起恐慌、歧视以及对希望的渴求等多种情绪和行为[]。

3.1.2 行政人员

行政人员是国家政策执行者,具有"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义务。应对急难险重任务,要求行政人员亲临一线、靠前指挥、果断决策、自始至终、善做善成,但对于专业性很强、防控需要多行业配合的传染性疾病,给行政决策带来极大挑战,决策有误可能给社会和人民群众健康带来较大损失,所以行政人员承担了极大压力[]。既往研究发现,在SARS防控过程中,行政人员群体超过50%有焦虑、恐惧、耗竭感,30%行政人员有心烦意乱、注意力下降等反应[]。

3.1.3 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群体,由于有专业知识及长期医学实践培训,具有一定的对传染病有关知识的了解,较一般人群可以适应得更快,这一类人群对未知传染性疾病更相信科学研究的结果、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这些均有助于减少该群体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恐惧担忧,而且该群体更易获得社会支持[]。

3.1.4 患者及疑似患者

这一类群体由于传染性疾病有其独特的特殊性,心理特点与其他疾病患者存在一定差异,既往研究发现[],由于患者及疑似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40%的患者会对隔离产生否认、不配合医疗措施;30%患者出现忧虑和自卑;20%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治疗难度大等原因,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10%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担心被传染其他疾病而表现出过分的谨慎,小心多疑,不敢碰病房东西、苛责医护人员等。

3.1.5 学生

学生群体在求学阶段,对新知识学习能力强、有相对固定的学习小团体,相信科学知识,但大中小学生又有各自特点。未患病但自己或身边人曾经有传染病的大学生群体[],传染病对其负面心理影响如:(1)对他人患病或疾病暴发所致的消极情绪;(2)自己患病而未获得有效心理疏导途径所致的回避行为、自己患病出现的负性认知,例如害怕、忧虑、孤独、悲观、无助、逃离和自卑等[]。未成年的中学生和小学生主要接受来自学校老师和家长的信息传播,这类信息会被有意加工,主要体现在行为受限、卫生行为被强化、自主学习实践增加、常规学习习惯被干扰,所以中小学生感知传染性疾病的情绪有所波动,但较大学生群体轻。

3.2 新型传染性疾病的社会心理应激特点

新型传染性疾病,是指近20年来医学科学对其致病原、防治过程未能完全了解,故不能准确估计其对不同个体的致病特点和治疗结局、短期内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不能确定有效的人群防控措施的传染性疾病,如SARS等。

3.2.1 普通民众

由于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担心新型传染性疾病对自己健康的威胁而产生恐惧、担忧,是普通民众面对疫情的常见反应。在SARS、禽流感等流行疫情出现伊始,患者、临床医生、医学研究团队、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公众等对致病原、临床表现、疾病结局、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均相对处于整体信息不了解的阶段,无法快速形成有序的社会应对措施,会引起上述群体的焦虑、恐惧,在该阶段,这种焦虑对社会群体影响较为明显。近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群调查显示:98.54%的受访者表示由于其传染性强、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而非常害怕,94.45%受访者担心自己或家人被感染[]。

随着对传染性疾病的了解和专业防护知识向大众传播,各群体的担心和恐惧感随着疫情被控制、社会支持增强而缓解[]。SARS期间,随着政府保障措施和防疫医疗措施的推进,疫情被控制,公众情绪得到安抚,焦虑缓解。

3.2.2 行政人员

对于未见于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明确的甲类乙类丙类传染性疾病管理措施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如果未能很好地理解多行业、高效协同工作这种特点,行政人员群体短期内就会在疫情压力下,产生较突出的应激反应,表现为紧张、担心、焦虑、恐惧和烦躁等,影响行政决策的效应[]。

3.2.3 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在防控传染性疾病过程中[],是主力和中坚力量,也是其职责所在,所以不容退缩,但是他们也会出现情绪反应。研究发现,SARS期间,超过50%的医务人员感受到SARS的危险性,觉得工作时的压力比平时大;28.9%的医务人员对SARS事件有强烈感触。额外增加的压力,会更快导致职业倦怠、影响工作效率,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将导致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贡献降低、整体防控效应的下降。据调查,在新型医院的名护士中[],进入隔离病区工作3天以上的护士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参加一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士两周内有38人(92.68%)出现心理问题,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等,也有抑郁体验[]。

3.2.4 患者与疑似患者

患者因新型传染病特点及治疗均不明确,生命安全未知,这会处于疾病过程中的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求生欲使患者不容易相信医护人员、治疗依从性差、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影响治疗结局。同理,疑似患者群体],处于等待未知结果的过程,对新型传染性疾病的预后不了解,恐惧担忧焦虑情绪突出,均出现睡眠障碍。

3.2.5 学生

面对新的传染性疾病,大学生群体善于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愿意积极了解相关疾病防护、科学研究的最新知识,表现为随着越来越了解知识,焦虑逐渐缓解、理智安排应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安排和日常学习行为,主要受监护人及照护环境的影响,对大众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也会经由监护人及中小学生所处的小环境而变化,因此,该群体随着政府干预举措的推进,能得到较妥当的保护。

3.3 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心理干预探讨3.3.1 公共卫生的健康教育,准确信息的传播

知、信、行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我们了解疫情影响下的公众心理状态变化规律,以及相应干预措施所能获得的干预效应:以SARS为例,政府通过多种媒体,向公众及时通报疫情进展,让公众感觉自己对信息有全面了解、进而能对个人健康有责任配合政府防疫措施要求,社会焦虑逐渐缓解。

年2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第13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报告,此次报告的技术焦点聚焦在"信息流行病"(Infodemic)上。所谓"信息流行病"指的是,在此次疫情暴发期间,线上线下过多的信息——有些准确、有些不准确,使得人们在有需要时难以找到可信赖的消息源和可靠的指导。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现状,在多种媒介上,均有实时发布,公众随时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获得动态更新的权威疫情数据,这样快速全方位给予社会不同群体以安抚,此时,给予相应的社会心理干预措施[],就能获得公共卫生学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建立在"知"的基础上的"信"和"行"的最好的效应,而且这些效应是来自于基于各个群体受教育背景、能获得资源前提下的效应,这种特点非常重要。

3.3.2 国家重视是心理健康促进最为有效和强有力的社会干预措施[]

这个特点得到了既往各种急性突发事件及疫情防控实践的证明。本次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领导下,各级各地政府努力工作,保证了医务人员、物资的调配和需要,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及时组织有关精神卫生、心理卫生的专业人员编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区服务心理支持技巧50问》丛书[],有关出版社快速出版了专业人员撰写的书籍等[],及时为各地及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工作指南。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在宣传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如医院的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在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nz.com/fyzyt/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