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来临,随着一波又一波的冷空气来袭,有些人会感觉到呼吸困难,或是运动、爬楼梯喘不过气来……这些症状有可能是患上了慢阻肺。
慢阻肺被称作是“沉默的杀手”。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目前,中国已有超过万的慢阻肺患者,40岁及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高达9.9%,也就是说每10人中就约有1人患病。那么,慢阻肺危害有多大,我们又应该如何预防?
最致命三大健康杀手之一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国,慢阻肺已成为最致命三大健康杀手之一。人们常说的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都与慢阻肺关系密切。
慢阻肺就像一把藏在身体里的“慢刀子”。它的症状不断递进,从咳嗽、咳痰到气短或呼吸困难,再到憋气和胸闷,最后引起全身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症、肺癌等等。
慢阻肺早期无症状易被忽视
生活中,慢阻肺非常容易被忽视。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当出现气短、咳嗽、医院检查时已是中、重度;即使出现了慢阻肺症状,由于多数人对这一疾病知之甚少,未能及时治疗,容易拖成重度。
肺活量低于70%要敲响警钟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介绍,晚期慢阻肺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死亡率、再住院率和致残率都很高。
实际上,通过肺活量检测可以诊断慢阻肺,但是检测方式并不是我们平时体检吹口气那么简单,而是要测1秒钟通气率,即深吸一口气,然后用最大的速度把气体吹出来,看第一秒呼出的气体占总的呼气量的多少。
如果是慢阻肺患者,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一秒钟通气量与用力肺活量之比小于70%。一秒钟通气量小于正常值的80%,即可诊断为慢阻肺。
慢阻肺早治效果比中晚期好10倍
钟南山介绍,患者从开始有点咳嗽或者有点不舒服,一直发展到很明显的症状,其中大概10-15年时间。“恰恰是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慢阻肺初期,是肺功能下降最快速的时候。”
研究表明,如果早期进行药物干预治疗,有可能比中晚期的效果好10倍。因此,对于慢阻肺,我们需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该防患于未然,一起来看养肺护肺的好习惯~
养肺护肺好习惯
多做扩胸运动
我们锻炼身体时,应特别注意呼吸系统的锻炼,提倡腹式呼吸法: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能增加肺容量,尤其有利于慢阻肺等肺部疾病的恢复。
感冒及时治疗
很多人的肺炎是感冒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引起的。所以,感冒后一定要休息,咳嗽厉害了一定要就医。尤其是体温有升高的感冒患者特别要注意,这种一般是流行性感冒,合并症多,容易引起继发感染。
污染天减少户外活动
大风、雾霾等空气不好的情况下,尽量少出门。雾霾中的氢化物、硫化物以及沙尘等对人体呼吸系统极为有害,因此,即使出门也应尽量戴口罩。
适当锻炼身体
一天中养肺的最佳时间是清晨,此时适宜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可以起到强健肺功能的作用。
主动咳嗽清肺
注意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日早晚可选择空气清新处主动咳嗽,以清除呼吸道及肺部的有害物质,减少对肺部的损害。
尽量避免用嘴呼吸
用鼻子呼吸可以避免大量吸入冷空气,鼻腔内的鼻毛可以有效黏附部分灰尘或者病原体,减少其进入呼吸道的机会。而且鼻黏膜对进入呼吸道的空气有加温的功能,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
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保卫好我们的肺部健康,一起行动起来吧!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时报
转给你关心的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