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防控疾病守卫健康,守护一生

年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主题“接种疫苗,防控疾病守卫健康,守护一生”。预防接种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但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阶段,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很大,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为及时建立免疫屏障,我县正在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截止4月19日,共累计接种剂次。

1、什么是新冠疫苗?

新冠疫苗用于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或新冠肺炎的一种生物制剂,现阶段使用疫苗有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三种。

2、为什么要全民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疫苗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最有力的武器。人群中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程度,可形成有效群体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传播蔓延。因此,在没有接种禁忌症的情况下,符合条件的人群均推荐接种新冠疫苗。从全世界来看,目前各个主要国家都把接种疫苗作为最终战胜疫情的有效手段,都在全面推进接种工作。

目前国内疫情已基本上得到控制,而国外疫情依然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要维持开放的状态,就一定要实现群体免疫,进行全民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建立免疫屏障。

3、疫苗的安全性怎么样?

目前在用的新冠疫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经过验证。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居民尽早登记预约,根据安排及时接种,以尽快建立人群免疫屏障,加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我县已接种5万多剂次,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4、接种对象及剂次?

适用于18周岁及以上人群。新冠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接种2剂;2剂之间的接种间隔为28-56天;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接种1剂;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接种3剂;相邻2剂之间的接种间隔建议≥4周。第2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次后8周内完成,第3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次后6个月内完成。

5、哪些人可接种新冠疫苗、哪些人不能接种新冠疫苗?

新冠疫苗接种建议为三类:

(1)可以接种:无接种禁忌症、年龄18周岁以上均可接种;高血压服药后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糖尿病无并发症可接种;青霉素、磺胺类药物、鸡蛋、牛奶等过敏,反应不重者可接种。

(2)暂缓接种:发热、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手术后恢复期,过敏体质治疗期间(该类以上疾病治疗后可接种);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妇女、3个月内有计划怀孕的女性、28天内接种其他疫苗者。

(3)不适宜接种:严重过敏者、严重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期、呼吸系统疾病不稳定期、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并发症、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减少症者或出血性疾病患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惊厥、癫痫、脑病、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中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或者出血性疾病者、HIV感染、淋巴瘤、白血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输入文字内容

6、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接种前,应提前了解新冠疾病、新冠病毒疫苗相关知识及接种流程.申报填写个人健康卡信息。

接种时,需携带相关证件(身份证、护照等),并根据防控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口罩等),配合现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询问,如实提供本人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信息。

接种后,需现场留观30分钟;保持接种局部皮肤的清洁,避免用手搔抓接种部位;如发生怀疑由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接种单位,必要时及时就医。接种后一周内避免接触个人既往已知过敏物及常见致敏原,建议不饮酒、不进食辛辣刺激或海鲜类食物,清淡饮食、多喝水,适当休息。

7、为什么接种完疫苗后要留观半个小时?

接种疫苗后,可能有极少数人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晕厥等情况。严重危及生命安全的急性过敏反应多在接种后30分钟内发生。如接种后立即离开留观现场,可能会因晕厥给受种者造成意外伤害。

8、接种疫苗后第几天能够开始起效?

接种疫苗后数天内就会产生抗体,一般2周左右就能起到保护作用。

9、接种疫苗后会出现的不良反应?

十分常见:注射部位疼痛;

常见:发热(轻度、一过性)、乏力、头痛、腹泻,注射部位发红、肿胀、瘙痒、硬结;

偶见:注射部位皮疹;恶心呕吐、非接种部位瘙痒、肌肉痛、关节痛、嗜睡、头晕。

未出现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10、打过疫苗后,口罩是不是可以摘了?

我国在人群疫苗接种达到较高免疫水平之前,无论是否接种疫苗,在人群聚集的封闭场所仍需继续佩戴口罩,并遵循各地具体防控措施要求。

11、疫苗开始接种以后,我们的防控措施会不会调整?

对于个人来说,接种疫苗的保护效果不是%,并且产生保护性抗体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要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反弹,现阶段其他各项防控措施仍然要坚持下去,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通风等防护措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nz.com/xefyzl/7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