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新型冠状病毒像个深水炸弹似的在各种社交圈炸开。
21日,网络上公布了最新的感染情况:武汉确诊例,死亡3例;广东确诊14例;北京确诊5例;上海确诊1例,疑似1例;四川、广西疑似2例;云南、山东疑似1例。
不过大家也不要慌,这个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传染性并不强,目前没有出现人传人的案例,医务人员也没有出现感染。老百姓第一次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有些恐慌,尤其是武汉的朋友,因为网上传言非典又卷土重来,非典的惨剧至今让人心有余悸。不过官方已经排除非典的可能,同时排除的还有流感、禽流感、腺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
专家研判认为,当前疫情仍可防可控。专家提醒,目前正处于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提示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注意保持室内环境卫生和空气流通,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或人流密集的公众场合活动,如有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请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那么武汉这次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到底是什么引发的?我们且拭目以待。在安静等待消息的时候,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治疗肺炎的。从中医角度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四种。
中医治肺炎的四个方子
1、麻杏石甘汤
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甘草10克。
第一种,风热袭肺,可用麻杏石甘汤。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也是比较严重的,急性发作的,通常是感冒引发的,小孩子最容易引发。这种肺炎如果不马上治疗有可能会危及生命。
风热肺炎通常伴随着感冒,有风热感冒的特征,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并不怎么怕冷,有汗,发烧严重,通常是高烧,呼吸急促,甚至咳喘,深呼吸会感觉胸痛,咳嗽也会导致胸痛,舌苔很黄,咽干,很想喝水。因为热邪会伤阴,一定会导致口渴。然后咽喉红肿,可能还伴随着大便干燥甚至便秘。
这种风热导致的肺炎要抓住两点:一个是舌苔黄,吐出来的痰也很黄,第二个就是高热。出现这两个特征就可以判断为风热肺炎了。
一般来说流感引发的急性肺炎都属于风热肺炎。那用什么方子呢?麻杏石甘汤。
二、桔梗甘草汤
桔梗10克甘草20克。
第二种肺炎,可用桔梗甘草汤
第二种肺炎,也是宝宝最容易得的,叫做痰热肺炎。这种肺炎最大的特点就是痰特别多,多得简直无法相信怎么一直有吐不完的痰?如果不能吐痰的宝宝,痰就卡在嗓子眼,斯拉斯拉的,有哮鸣音。这些痰堵在肺里面,堵在气管,堵在支气管,堵久了就会化热,化热就会发炎。这些痰堵在肺里肯定难受啊,于是肺本能的就会出现自救行为,就会出现呼吸急促,急剧的咳喘,每一次咳喘都是肺自发的一种宣散,企图把肺里面的痰宣发出来。医院会被告知是哮喘或者过敏性哮喘,然后雾化或者用激素干预,最后把短暂的咳喘治成终生的哮喘。这种痰热肺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胸闷,特别憋闷,你想想啊,那么多痰堵在肺里面,清气进不来,浊气出不去,肺气不宣,怎么可能不胸闷?
三、小青龙汤
干姜10克细辛3克五味子10克桂枝10克炙麻黄10克甘草10克白芍10克姜半夏10克第三种肺炎,可用小青龙汤
第三种肺炎,属于慢性肺炎,总是拖拖拉拉,治好了又犯,这种肺炎属于寒性的,属于风寒导致的。这种肺炎最大的特征,表里都寒。就是说外面有寒邪束表,非常怕冷,肺里面还有寒痰水饮,吐出来的痰一定是白色的或者清稀泡沫痰,就像吐出来的口水一样,说明肺里寒邪很重。当然也会表现为咳嗽,呼吸急促,胸痛,但是一般不会发烧,发烧也是低烧。
四、三仁汤
杏仁15克、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苡仁18克、法半夏15克第四种,可用三仁汤
第四种肺炎属于湿热导致的肺炎,通常好发于夏天,好发于湿气重的南方,在潮湿的地方比如海鲜城这样的地方,容易发作。细菌与病毒特别喜欢潮湿的地方,尤其喜欢潮湿又有一点温热的地方,太冷了太热了细菌病毒都呆不了。肺是娇脏,是不能有太多湿气的,湿气多了就会出现积液,就会呼吸咳嗽,出现胸闷,呼吸急促,甚至心肺衰竭而死。这次武汉不明肺炎有一个特点是浸润式病灶。这个浸润是不是与湿润很相似?湿热湿热,就会导致发热。这种湿热导致的肺炎最大的特点身体感觉很沉重,头重如裹,像裹了一块湿毛巾一样,水汪汪的大舌头,舌苔厚腻,发黄。这种湿热导致的肺炎可以用三仁汤调理。
这就是中医治疗肺炎的四个方子,基本上可以解决我们经常见到的肺炎了。
那么,针对此次不明原因肺炎,从中医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怎么做呢?中医认为,人的肌肤腠理由卫气充盈,发挥防卫外邪的功能,一旦感受六淫邪气、疫疠之邪等,卫气将执矛上阵,在卫表发挥抗邪的作用,正邪斗争的过程就会出现发热、恶寒、肌肉酸痛、头身重、颈背强硬等不适,若正胜邪退,则汗出热退而病止,若邪气过盛、或正气虚弱不足以抗邪,外邪攻破卫气的防御向里发展,就会出现高热、咳嗽、咯痰、烦渴、大便不通、出血瘀斑、神志异常等病情加重的症状。所以,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说法。那么,应该怎么才能让体内的正气充盈呢?
第一、要做到食饮有节
俗语有“病从口入”一说,这一方面是指病邪从口进入人体而发病,另一方面是指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血化生泛源而发病。
中医十分重视脾胃功能,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旦受伤,气血生化不足,身体抵抗病邪的能力就减弱,就必然会生病,而暴饮暴食、或食无定时、或偏食嗜食一物一味最容易损伤脾胃。因此,要想正气充盈,气血充血,就要做到食饮有节,五味调和。
第二、要固护自身正气
食饮有节,脾胃功能正常,可以让气血化生充血,但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注意保护自身正气。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体的气血与自然的日夜变化周期是统一的,所以人要适应自然规律而生活,故古人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春夏应夜卧早起,秋季应早卧早起,冬季应早卧晚起”,以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从而固护人体的正气。
同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中医认为,劳则耗气,劳既是指“劳身、劳心”,还指“房劳”,所以工作之余,要注意适当休息,调畅情志,以防身体过度疲劳而耗伤气血,以防精神过度紧张而导致情志异常而伤及五腑气血,“形劳而不倦”是合理劳动或运动的标准。还要注意积精少欲,节制房事。《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提出“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第三、要坚持合理的活动
不要过度贪图安逸生活,要适当运动,使气机能动起来。人体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活动旺盛的运动,可以保持身心健康,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希望我们在未病之时,好好养生,好好善待自已。